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科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我国关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研究较少。以中山市的数据为例对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发现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为中山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依据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出发,结合科技服务业内涵及与制造业升级互动的有关机理,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指标层进行比对梳理,再根据科技服务业主体服务能力及产业系统外在关联的辅助性行业发展状况确定了从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实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客体能力、综合发展潜力四个维度入手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6年全国30个省市的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对其整体及板块之间、区域空间布局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结合中国现阶段产业发展态势提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从影响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因素入手,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将16个指标分为3个子系统,对2005—2015年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时间区间内,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协同程度较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0-2014年浙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各行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已经出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但融合水平偏低;同时,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由于发展水平及行业特性不同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以信息计算机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偏低,而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水平较高。据此,提出了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业中服务业的分离、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理论观点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关系进行探索,通过理论推演得出二者要"互动与融合"发展的产业关系。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用于评价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依此测度并量化分析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产业关系的内在运作现状。通过对全国以及江苏省、湖南省和陕西省的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状况的测度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驱动生产服务业发展时,二者互动与融合并不显著。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应由制造业驱动向服务经济驱动转变,以便使二者达到高端生产、高端服务的"微笑曲线"价值链两端。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市2003—2017年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与ECM误差修正模型,从变量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五个维度分析样本指标数据间的长短期动态作用机制,实证研究了上海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因,反之不成立,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正向互动影响效应;上海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显著的长期波动影响,但二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成效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使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数据,将宏观层面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微观层面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二值选择模型和tobit模型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使用排序选择模型和二值选择模型评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平均而言,科技服务业区位熵每增加1个单位,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概率和强度将分别上升22%和4.7%。进一步对技术创新行为研究显示,科技服务业集聚主要对制造业企业渐进式创新和模仿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对探索式创新、合作创新以及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不显著。本文从关联产业布局视角提供了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而且对于如何更好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推动作用以助推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基于2003—2015年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度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匹配的外资科技服务使用指数,考察科技服务业FDI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FDI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但其作用效果小于自主研发。从要素密集度来看,科技服务业FDI对非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创新促进作用高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从持续性影响来看,科技服务业FDI的创新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当期,还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创新红利特征;从使用路径来看,科技服务业FDI“一步到位”式投入相比间接迂回式投入的创新效果更明显。此外,科技服务业FDI对国内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存在挤出效应,尤其体现在研发人力资本领域。研究发现可为我国高水平引进科技服务业外资、培育制造业创新发展新动能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是现阶段关注的热点。选取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1992—2012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及制造业历史数据,构建VAR模型,利用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方法,探讨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联动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提升科技服务业与商务服务业水平是科学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推动产业联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周柯  武墨涵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1-138
文章基于科技创新活动异质性的视角,运用DEA-BCC模型分析了我国2010—2017 年的各地区科技服务业不同创新活动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两类创新活动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技术成果转化活动更能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科技服务业科学研究活动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制造业经济效益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活动则体现在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此外,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11.
郭丽娟  李杰  刘佳 《科研管理》2024,(1):111-122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纽带,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如何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服务内容,采用2008—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发明创造的高水平创新行为,对低水平创新没有显著影响。该促进作用分别受到地区技术市场发育与企业融资约束的正、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低技术制造业、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从地区技术交易和转移中获益;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共享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溢出效应。本文在企业微观层面证实了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创新促进效应,也为有效完善制造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业态和服务模式,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其发展水平和服务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对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机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协同系统,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该系统的创新机制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两产业的创新协同度进行测度,同时测算高技术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结果表明,当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子系统和科技服务业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处于"初步协调"阶段,但受到创新环境子系统的影响,整体协同度处于"较差协调"阶段;各子行业中,除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非常低且发展并不稳定外,其他子行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协同度能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两产业复合协同系统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立足福利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之间的结构偏差指数,以2004—2013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为样本,分别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子产业、服务业子产业产业结构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的匹配关系。结论认为:(1)科技资源在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配置基本是有效率的,制造业比服务业表现出微小的资源效率优势;(2)制造业内部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梯度差异;(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表现出对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长期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5.
对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进行介绍,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嵌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空间维度及产业价值链维度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系统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产业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重点分析先进制造的技术、模式、管理模式和经济效益4个子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联系,并基于我国2015—202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探讨科技研究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3类典型科技服务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业会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如随着知识产权服务的投入增加,新产品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高;科技研究服务主要通过提高知识存量来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增加对科技金融服务的投入则可以提高先进制造企业的资本存量。总体来看,提高科技研究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先进制造业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政府应当优先扶持科技研究服务,加强对科技研究服务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林略  杨俊萍  但斌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74-75,71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发展的重点,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专业化集聚的发展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对面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类型进行了集聚化发展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为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认为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以集聚方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4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8年21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分析结果,认为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制约因素有:产业结构与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不足、科技投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结合青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步青岛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加强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建设、提高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水平协同发展、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发展的转型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而言是其心脏。目前,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期,应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为探讨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关系,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进行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均衡关系存在于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且江西省生产性服务子行业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效果存在不同。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起促进作用,建议转变固有的发展思维,并根据江西省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优地发展制造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