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20,(1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广东省食品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食品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肇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的"三二分段,专本贯通"专升本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衔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构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招生班级试用。  相似文献   

2.
金凤花  曹华建 《科技风》2022,(11):151-153
"中本贯通"作为一种给予中职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新途径,对完善我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相对早期的部分贯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等方面多角度比较,为更好地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蔡柳萍  胡洋  赵聚雪 《科技风》2023,(27):14-16
本文以高职院校专本衔接的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与普通本科、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针对该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优化专本衔接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势,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为其他高职院校专本衔接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吕永林  师薇 《现代情报》2010,30(11):128-130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面向能力培养、多学科融合,具有专业特色的能力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25)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广东省电气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与区域内本科院校合作专本对接协同育人是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专本对接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构建,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专本对接,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打下理论基础,也为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举措。本文重点探索了高职高尔夫专业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并以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高尔夫专业"观澜湖班"为例,例证了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院校对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想使本专业在生存并且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于社会优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本文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对日软件专业的现状,从如何加强日语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紧密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研究应用型院校对日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进而实现为社会培养优质量的日语IT人才。  相似文献   

8.
刘隔 《科教文汇》2023,(22):162-165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指在高职阶段全日制学习3年的基础上,大三第二学期本科院校转段考核合格后,到本科院校全日制学习2年的模式,这种衔接教育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连续性、终身性和开放性能力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专本衔接课程设置是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的突出问题。该文在对护理专业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设置现状做出探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为探究如何有效实施和开发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一体化课程和培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BIM整体推广应用的过程中,BIM人才匮乏是制约BIM发展的因素,高校应加大BIM人才培养。建筑类院校应基于建筑专业进行基于BIM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把BIM技术与现有专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行创新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高等院校要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校企协同攻关,一起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贯通培养模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业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方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展专业类人才时,首先应明确所培养人才的定位,才能结合会展专业学科的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高职会展课程设置目的、专业设置分析、课程设计目标、整体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价与修订这6个方面的分析,详细探讨了高职会展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设计。  相似文献   

12.
薛艳 《科教文汇》2010,(7):167-169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展专业类人才时,首先应明确所培养人才的定位,才能结合会展专业学科的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本文通过对高职会展课程设置目的、专业设置分析、课程设计目标、整体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的评价与修订这6个方面的分析,详细探讨了高职会展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地方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以土地资源管理和测绘工程专业融合为例,从管工课程融合、管工课程综合、校企联合培养三个方面,论述"管工融合"视角下地方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议,旨在为地方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打造更适合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业化的学前教育专科人才。为了实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以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背景,找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着力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实训体系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与实践,构建"一专多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是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担负着我国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训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实训实习,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过硬的专业应用技能,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相似文献   

16.
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通过高职人力资源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提出了高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新诉求、专本硕贯通培养新理念、高校共青团改革新举措的多重背景下,探讨职业院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要素、新体系和新模型,是有效推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优化专本硕贯通培养实效的全新通路,也是发挥共青团育人功能的必然选择。从共青团"第二课堂"工作角度出发,系统构筑职业院校人才专本硕贯通培养职业素养体系,旨在提高其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职业教育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胜任工作、增强社会适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也为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落实与优化提供了全新的成长向度。  相似文献   

18.
郭玲  梁卉  程海燕 《科教文汇》2024,(5):135-138
文章围绕婴幼儿托育服务展开,分别从婴幼儿托育服务新政策、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研究现状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梳理出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发现,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医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一环,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方向,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合力构建医育课程体系,从而提升托育人才质量,完善婴幼儿照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7)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飞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尤其是广东省与香港、澳门地区院校和企业创新合作,探索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去加快飞机维修人才的培养速度和供给规模,从而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航空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已经明确将培养高技术职业型人才作为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高职院校需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介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其次分析了专业发展条件,即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最后,对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