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在中国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中间阶层"对自身话语和品味的想象性认同,以及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积极意义和缺失.同时也注意到,中国的中间阶层目前只是少数人群,媒体对中间阶层话语的强化,对应的是对其他阶层如农民、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话语的弱化,这都是媒体和社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击 《新闻大学》2007,(3):46-54
从2002年到2006年,新闻传播学界针对中国社会新生阶层媒体报道的研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2年到2004年的第一个阶段出现突破性增长,2005年到2006年出现爆发性增长。研究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中产阶层为报道主题的,一类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弱势群体报道,关于后者的研究占有整个研究量的绝对大多数。本研究发现,主流的政策话语直接主导了媒体有关社会新阶层报道的议程设置,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界相关研究的议题和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3.
潘妮妮 《新闻大学》2015,(3):91-100
对于2008年以来在互联网兴起的"自干五"意识,观察者更多关注这种意识在"民族主义"问题上与官方的一致性,然而从缘起和话语内容上看,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首先,"自干五"起源于部分网民对互联网"公民社会"的"抗争正义"话语的逆反,只是在2008年的情境中偶然染上了"民族主义"色彩。其次,"自干五"的"民族主义"内容更多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媒体垄断议程设置的不满,它对"国家"的表述是去政治化、娱乐化的,建立在抛弃大叙事的基础上。究其社会背景,"自干五"本质上反映了碎片化的"中间阶层"被置身于全球资本权力结构下的传播领域时的焦虑,而想象中的"国家"寄托的是一种反结构的秩序想象。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与大众传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社会阶层多元分化。社会分层与媒体分层及内容呈现的相关性增强,但不平衡表征也日益凸现,譬如在传媒报道实践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功能缺位"问题。本文从转型中社会阶层分化的角度,考察媒介分化现状与问题,并试图从问题中探寻媒介功能回归,以及能保证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享有平等信息权利的途径,重构媒体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激化,冲突频发。各类议题摆在政府面前,其中能得到及时解决的仅占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底层民众和弱势群体在利益严重受损时选择了以"闹大"方式来引起传媒注意,最终进入政策议程。"闹大"现象是底层民众有意识地设置议程的行为,它迫使社会议程从传统的单向流动实现了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特别是国有广播电视媒体)作为社会的整合力量,在促进社会沟通和阶层理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在主流报纸中的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中国主流报纸中"弱势群体"这一特殊阶层的新闻报道所做出的内容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揭示长期在中国官方话语中(这里主要指中国的主流报纸)处于失声、失语的"弱势群体"是如何成长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被大众传播重新建构后的"弱势群体"呈现出了怎样的状态;这种被媒介重新建构后的社会群体对普通受众和社会权力机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相互影响,作用于"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000年至2010年我国重要报纸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题的报道,发现从2006年起报道数量激增,以经济新闻为主,以正面报道为主,呈现的天津滨海新区的形象为:从昔日的盐碱地到今天的经济增长极,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天津城市形象,突出天津的新定位.这一过程从报道数量和报道内容上,都体现了政府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媒介形象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关于2006年"中非峰会"的报道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议程设置、彰显真实和隐蔽控制等角度,剖析了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策略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卢丽婉 《东南传播》2021,(3):108-109
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不容忽视.整个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本文关注人文视角如何贯穿于弱势群体报道中,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增加他们的福祉,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并进一步就媒体传播中对弱势群体播报的人文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向阳 《今传媒》2013,(4):154-156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频频告警,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发挥发挥了其正面功能.中国食品安全体现了风险社会特征,媒体是风险的定义和建构场域.具有争议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报道中存在媒体、专家、企业等议程和知识之争.2012年12月的“速生鸡”事件报道体现了食品安全的议程建构,媒体可参照公共新闻理念合理设置议程,以促进共识生成.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社会,媒体是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媒体是否能赢得弱势群体的信任呢?这取决于媒体自身能否为弱势群体构建一个可信赖的话语空间。本文以《南方周末》2009年全年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索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4.
叶金品 《新闻世界》2013,(5):161-162
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媒体中盛行,这与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有关,更有其社会根源——社会平民阶层对精英阶层的刻板印象和对抗心理。本文以网络事件为例,分析"平民"和"精英"这对相对的符号在现今社会的解读,和媒体言论的极端平民化倾向,从中发现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闻报道为切入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的表达诉求,探究媒体与弱势群体的内在关联,反思媒体对弱势群体不恰当的报道方式,指出媒体力量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上的责任,为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供参考,为妥善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邓依林  张伦  吴晔 《新闻大学》2022,(9):14-28+117-118
本研究利用计算传播学研究范式,探究了中国官方媒体在以“推特”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文化议程设置效果。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本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媒体与海外受众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均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但中国官方媒体议程尚未能影响海外公众议程,同时亦没有基于海外受众特征建立起有效的传播策略,仍采用“以我为主”的姿态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本研究通过探究中国官方媒体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议程设置效果,拓宽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理论视阈,对中国官方媒体的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萍 《新闻世界》2012,(7):335-336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推动社会进程的中间阶层正在迅速成长,尽管对这个中间阶层还缺乏准确界定,但它的成长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和相对独特的社会强烈需求,同时也是引导社会结构走向合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良性合理性发展,当务之急是将教育的实质推广,政治的传播与实效性结合,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从而推动社会结构向合理化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李冰  王刚 《现代传播》2022,(6):57-66
在大国博弈的过程中,关于话语权的争夺从来不曾缺位,尤其体现在运用媒体国际传播进行议程设置、控制信息流通和制造公众舆论关注点之中。在未来交锋中,中国媒体可以在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通过“社会背景—媒体话语—报道文本”构建“大外宣”指导下的国际传播话语路径,向世界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现状为弱势群体报道的地位日益突出,报道领域空前扩大,报道方式呈多样化态势,以及报道数量和层次的有限性;媒体热衷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主要原因为追随社会热点和社会责任表达,新闻资源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