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国家政权必定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各种行政措施,形成其管理机制,在其中加以实际操作的就是各级官吏,其总体的具体行为也就是吏治、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也就是要解决从氏族社会阶段向封建社会阶段过渡的问题,又要解决长期内战之后恢复社会秩序的问题。因而,北朝统治者采用了多项策略,其中加强吏治,完善国家政权管理机制是重要的一项。由于把握好了吏治与国家管理机构的构成原则,吏治与国家管理机制的关系处理得当,充分运用了监察、考课、黜陟、惩罚等有效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北朝能够保证在中原的统治,统一北部中国,使社会安定,完成封建化的进程,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长期的混战,加之饥荒、天灾和疫病,迫使广大的北方人民离乡背井,向南方迁移。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迁徙,社会生活的动荡变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形势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变化对人们服装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南北各民族间的服装观念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文化,为隋唐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魏晋南北朝服装表现出多民族性的特征北魏为鲜卑拓跋政权。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  相似文献   

3.
隋朝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回眸古代均田之制三百年以镇压汉末黄巾大起义为契机,封建统治阶级把整个中国拖入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大分裂之中.其间兴灭的所有政权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当属崛起于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386—534年).大分裂期间的北方十六国大乱.接踵西晋“八五之乱”的爆发,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当时各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先后竟达二十多个.其中不少政权(包括北魏)的统治者以杀戮为能、抢劫为荣、掠人为乐,致使中原大地处处人烟大减、田园荒废、经济凋敝.然而与其他政权相比,北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有效地取得汉族地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亲、屯田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学习、语言借用、民汉翻译等方面,梳理出汉语言文字在西域传播使用的脉络;接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力量有所减弱,但是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官方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卓有成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医的分工更加细化,产生了药长寺人监、太医校尉和行病帅等官职。西晋时,开始对太医授予品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原则下医官制度的特点。两晋以后,太医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南北朝时期,太医设置比较复杂,各政权的做法和时效性都存在一定差异,依时间顺序有前后继承关系,但其表现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23日在山西大同大学召开。来自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与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具体承办的“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2000年8月9日至12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外学者56人,国内专家学者180余人,提交论文107篇,专著7部,提要30余篇。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文物考古、石窟艺术等诸方面,这里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阎锡山"保境安民"的措施为山西赢得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阎锡山政权非常注重图书出版物的宣传功能,其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出版了许多党政军类书籍。特殊的政权环境会造就怎样的图书风貌,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1.
李凭先生的《北朝研究存稿》重在探究北朝的政治与民族问题,选题以小见大,史料考证入微,语言简炼精确,不仅是李凭先生近10年来潜心治史的结晶,而且也是北朝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北朝本土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与历史上北朝妇女的真实形象截然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异化。她们迷失了自己坚决果敢的个性,丢掉了英雄豪侠的尚武精神,直率大胆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与她们无缘。原因何在?一是南朝诗风尤其是宫体诗对北朝文坛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对北朝文人的潜移默化;三是文人根深蒂固的“臣妾意识”在作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北朝妇女婚龄、婚姻理念、价值观念、财礼婚姻等婚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归纳出北朝妇女在婚嫁方面之所以异于其他时代的三个原因:首先,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其次,一定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北朝妇女在婚姻生活中有较大的自一主权;第三,少数民族习俗影响,造成北朝妇女悍妒、两性关系随意以及贞节观念淡薄等。  相似文献   

14.
学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日前在我院正式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辛德勇,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伟洲,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凭,中共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玉义,大同市人  相似文献   

15.
渤海封氏是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的名门望族,与同时期北方士族相比,有自己家族鲜明的特点。研究封氏家族的变迁,对研究北朝历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南朝宦官的品秩要比北朝低得多,这就决定了南朝宦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远不能和北朝宦官相比。南朝宦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多为个别偶然现象,北朝宦官的军事职务往往是与刺史、郡守等地方官联系在一起的。北朝宦官的军事职位的品秩比较高,都在四品以上,这样品秩的军事职务,加重了宦官的社会政治身份,同时也使宦官拥有军权,进而为影响北魏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100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400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40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134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7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灵活多样的私学教育形式,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私学的昌盛保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庾信42岁出使北朝后,便羁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北朝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后人评价"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东"。从他的心态变化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诗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出整个由南入北的士人适应北朝生活环境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