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是“文学大众化的最早的一个倡议者和鼓舞者”。“五四”以后,他就清醒地觉察到新文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弱点,主张新文艺要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中,和广大劳动民众联系着。在“左联”时期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以列宁关于文学的党性原则作指导,结合当时文艺界的实际情况,写了许多论大众文艺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实施文艺大众化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文艺运动的深入开展。一九三四年到中央苏区后,他对文艺大众化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之一,瞿秋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本文尝试从马列著作的译介、文艺本质论、文艺大众化三个方面来挖掘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深入研究瞿秋白在构建当代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文艺大众化"思潮的高潮之一,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门类的戏剧也从理论、创作、演出等各个方面实践着"文艺大众化"思潮。在充分肯定左翼戏剧"大众化"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我们应当看到左翼戏剧在"文艺大众化实践"时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针对初期左翼创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作家在创作中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对"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的浪漫谛克";大力提倡大众文艺,努力推动革命文艺的大众化;密切注意当时出现的作品,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艺运动史上,瞿秋白第一次明确地把文艺现代化和大众化联系在一起来谈文学革命的继续深入问题。他的文艺现代化、大众化理论,不仅对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具有指导价值,而且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针对初期左翼创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提出作家在创作中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反对“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的浪漫谛克” ;大力提倡大众文艺 ,努力推动革命文艺的大众化 ;密切注意当时出现的作品 ,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  相似文献   

7.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理论家瞿秋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建设。译介和著述并重,学理研究与现实解剖同行。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国际一体化与本土具体化的进程中,瞿秋白奋力开拓,系统地探讨了文艺大众化问题,论述了作家生活的大众化、作品内容的大众化和艺术形式的大众化,为毛泽东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文艺讲话提供了具有“前理解”性质的理论文本。这种充满活力的理论遗产,值得人们永远记取。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几种观点,其中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的"三化"原则,即题材的斗争化、体裁的朴素化、作者的工农化,就是其成果之一,并成为他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人民诗人"陶行知不仅创作了丰富的诗歌,而且有着鲜明的创作思想。他反对"害了贫血症的文艺",批评只重视形式技巧、忽视思想内容的"胡适之体";提倡"为大众写"、"写大众需要知道的事"、"照大众说话的口气写"的"大众文"。他的创作思想是对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承继。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阶级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是瞿秋白文学思想的三个最重要的理论支点。只有到了瞿秋白时代 ,中国的革命文艺理论才基本上具备了自己的概念系统、学说体系和相应的思想深度 ,才真正成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话语。瞿秋白为中国革命文学理论的形成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文学思想也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终形成做了必要的探索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审美趣味和批评基准与其思想变迁曲折紧密相连。作为古典文艺趣味纯正的文人,瞿秋白的文艺思想始终夹杂着中国古典的文艺趣味,但他最终仍选择朝向现代文艺思想进行艰难调适,并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早期的文学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从贵族到小卒,瞿秋白试图着力完成古典文艺趣味的现代觅渡,其文艺思想历史轨迹对考察中国现代文艺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发掘和体察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白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论著的译介和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的建立。尽管其文艺思想在今天看来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在对某些非左翼的文艺作品进行评判时,有出于政治的原因而否定过甚之嫌,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作为文人的瞿秋白是无法完全回避他的政治家身份及思维定势对其观念的影响的,对此应予以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1920年,瞿秋白将十月革命后的“新俄国”当成自己精神“饿乡”的寓言之国,不顾一切地前往实地考察。这一壮举,既是出于他本人的现实生计考虑,也是他寻求异质资源的一次思想取经行动。它不仅给瞿秋白带来深刻丰富的异域文学经验,使其文艺思想增添了不少现代新质,更使他由此介入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左翼转折进程。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开拓者,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结合上世纪20年代俄国的理论状况,将早期瞿秋白客居俄国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接受及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传播活动进行梳理,从源头和环境方面,考察瞿秋白的理论构成和理论传播活动,这能使我们更准确地确立瞿秋自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中国思想文化界非常活跃。但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却没有真正弄清楚。在各种思潮中,瞿秋白最初是受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特别是受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影响的,后来又转向憧憬社会主义学说,然而也是朦胧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处于“隔着纱窗看晓雾”的阶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晚,绝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没有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上学得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20年12月18日到苏俄的赤塔后,瞿秋白第一次得以接触俄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与俄共(布)的政治理论读物。所以说,五四时期,瞿秋白的政治信仰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包括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的大杂烩。瞿秋白是在赴苏俄考察之后才最终选择并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从文艺与政治功利、阶级本位、哲学观念等维度出发,围绕客观主义、象形论、不充分的辩证法等论题,深入批判了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其主要成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苏联风潮的误导、研究视界的影响。瞿秋白的批评服务于具体历史语境,推导逻辑的基础是政治立场、阶级身份,客观促进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话语实践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的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是伴随着瞿秋白就义后的相关纪念活动展开的。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基本上呈现出从政治评价到政治纪念性评价再到文艺思想史观照的转变路径,而且整体系统的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仍有待开掘和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