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意象图式为人类身体经验中持续并重复发生且相对简单的结构,作为认知语言学中身体经验和概念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意象图式为概念提供连贯性和秩序性,体现了抽象思维具体到抽象投射的隐喻推理能力,通过隐喻手段在空间域之中或从空间域到抽象域进行投射,从而使词汇意义得以在空间范畴内部或空间范畴到抽象范畴进行扩展。多义化过程中,图式内部观察者角度不同或注意力不同产生意象图式的变型,而始源意象图式为变型提供内部结构和关系,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图式结构与隐喻投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范畴,它们相辅相成,对人们概念的形成与拓展起着不可缺失的作用。图式与隐喻投射理论可以运用于外语教学,提升其教学效果。隐喻是语用功能极强的话语,它能激活图式,诱发推理想象。理解相关文化图式的隐喻投射假说有助于学习者挖掘文本话语的潜在意义,深化理解,从而拓展他们先存的相关概念与图式。认知图式结构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图式提取与隐喻投射的运用往往是自发的、潜意识的;但理解这一心智活动过程,有助人们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它。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动的概念域来构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域.食物范畴的动词不仅能投射到智力域,同时还能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社会关系域.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始源域的意象图式和特征作为模因成为目标域的参照物模因。通过模因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构建机制。本文运用模因理论,根据隐喻和模因论的理论特点,分析在模因论作用下隐喻的生成机制及在不同隐喻类别中的应用情况。模因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隐喻不断复制、得以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进一步认识隐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分析了小品词away的中心意象图式,并指出这种意象图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借助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away的中心意象图式可以从空间域向时间域、视觉域、听觉域、状态域和对立关系域投射,形成了该词的多义网络。Away的空间、非空间语义可以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黄星宇 《考试周刊》2012,(34):22-24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空间隐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近"的空间概念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程度域,情感域,社会关系域,两者再现一种"同意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系统的一个固定部分。人们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的概念隐喻理解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的概念隐喻对隐喻理解起重要作用。Glucksberg与Keysar(1990)提出的范畴包容模型认为,XisaY形式的隐喻是直接被理解为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x被归于一个以喻体Y为典型成员的临时范畴。文章通过分析两个模型的实验证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是一个隐喻解释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隐喻的系统性,而范畴包容模型是一个隐喻理解模型,反映了隐喻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认为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手段,语法化本身具有隐喻特征。语法化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过程:语法化就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的映射过程。这位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化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0.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用神仙、植物表现林黛玉的外在特征,用气态物质、游离的物质表现其内在特征;用花、雪表现薛宝钗的外在特征,用有关于“正”的语言表达来展示其内在特征.由此可知概念隐喻使用的一般规律:隐喻表达遍布语言,但并非每一个隐喻概念都与人物形象紧密相关;同一隐喻概念可以用于刻画不同人物;选择同一始源域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下属类别都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隐喻表达的数量也对获得不同的效果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中,用一种概念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种概念域的认知方式称为隐喻:用“战争”这一概念域来理解和表达其他社会生活概念的作法,语言学家称为“战争隐喻”。“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用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借用2007年《中国体育报》中军事词语的用例全面解析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用语中的运用,并进一步分析其修辞效果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4.
拟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特征作为隐喻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将源域分为身体体验型、自然体验型和社会体验型三类。对女性的隐喻性称呼按这一分法进行梳理和归类。通过对女性隐喻性称呼的分析来探讨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人们倾向于用隐喻的手法来表征死亡这一抽象概念,语言的隐喻表述与隐喻概念是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中概念隐喻为支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对"死亡"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以寻找这种隐喻表达下的深层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6.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新闻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这些语言层次的隐喻表达背后隐藏着系统的概念隐喻映射。这些概念隐喻植根于人们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人们依据熟悉的概念构建抽象概念。英汉经济语篇中主要的几种映射模式有健康隐喻、战争隐喻、婚姻隐喻。这些概念隐喻在英汉语篇中存在着概念映射层面和语言表达层面的差异,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篇是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词汇衔接是语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同义、反义、上下义、搭配等手段实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一认知域内词汇成分间的衔接关系上,不涉及不同认知域内词汇成分的衔接问题及衔接机制的探讨。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说是隐喻性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依赖于客观的经验,并将源域概念映射到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将隐喻引入衔接理论,可以解释词汇衔接问题,尤其适用于解释不同认知域内词汇的衔接及工作机制。这一方面是对衔接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对隐喻理论在实用性方面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