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白族本主崇拜的源流、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化进程对白族本主崇拜产生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本主崇拜已作为传统文化而保留,作为宗教意义上的影响力已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主崇拜是在白族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白族文化内容,也表现出白族特有的宗教意识。本文根据本主神祗不同的发展经历、不同的故事传说,来阐述白族本主崇拜心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独特性"成为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签与能量。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而白族,就是一个典型。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至今仍大放异彩,尤其是本主崇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因而也引起了学者对其的不断探讨。文章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白族本主崇拜的动因进行分析,促进人们对其认识的合深刻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对大理白族民众有厚重影响的本主文化是构建和谐大理可资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本主文化不仅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创造性和平等公正的实现。本主信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一定的缺陷,但本主文化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因而这种缺陷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和语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作者通过了解、探索大理鹤庆白族群众的信仰、习俗、白族调的格律、特征及白族男女对山歌的形式、内容,为喜爱白族音乐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主节是白族地区的重要节日,其核心环节是本主行像仪式。湾桥本主行像仪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形式。本主行像仪式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促进村落儿童社会化等教育功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本主行像仪式中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性和丰富性、互动性与实践性以及情感性与娱乐性。本主行像仪式以其普遍的参与性,强化了个体的存在感,促进了湾桥白族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8.
白族本主崇拜是在原始宗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多神信仰形式,它不仅与原始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白族群众中所流行的巫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有许多差异,有的论者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故此,辨正于下:首先,本主崇拜与巫教不同巫教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宗教文化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时代都曾有过巫教的存在,并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白族也不例外.白族的巫教一般称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初,以米德为代表的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研究文化与个人关系,得出文化塑造各民族"基本人格"的结论,在心理学和人类学界造成很大影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特色信仰,将米德的理论用于解释其与白族性特质的辩证关系,对理解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有重要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崇拜是白族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其产生,形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它和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村社生活,民族意识等密切相联。形成了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自族本主文化。其核心是保万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白族本主文化与白族其它文化一样,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性文化,早期唐南诏时期,南王室即“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字人之术……阐三教(儒,佛,道)”,儒,道,佛在白族地区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试就白族本主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作粗略探析,试由此出发揭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白族创造出了缤纷灿烂、独特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绣以其绚丽多彩、美观实用、巧夺天工而获得世人的称赞。大理是云南白族分布最多的地方,也是白族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区,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上关镇河尾村为例,从挖掘云南白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大理白族刺绣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艺手段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并对白族刺绣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绕三灵”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以唱白族调为主的白族歌舞节,是人们理解白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绕三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在实现白族文化的传承、强化白族民族认同、实现白族人民审美教育和维护白族人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云南环洱海地区白族妇女腰饰包括围腰、把手和飘带三部分,其款式简洁大方,色彩素中带艳,工艺繁缛复杂,纹样则体现出白汉文化的交融;它们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闽台两地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富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对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尝试从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两岸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论述海峡两岸的文化之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讲授中国北方民族史,首先要强调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在疆域方面的贡献;其次是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再次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教学内容宜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2)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与北方民族有关的宗教文化;(4)民族经济活动;(5)民族文献。加强民族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相似文献   

18.
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边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边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是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存在着独特的习惯和禁忌,需取其精华传承下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在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及相关师资建设政策实施的影响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推进和改善,该地区师资培养的发展具有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及民族性和地域性特有的表现,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这段历史对该地区师资培养状况进行分析,可为以后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前南斯拉夫由于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短暂,导致民族一体化观念薄弱;又因民族共同体内部经济联系历来不甚紧密、发展不平衡,这就严重影响了南斯拉夫各族进一步结合的进程;南斯拉夫各族所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因此在历史上造成的宗教仇杀和民族纠葛,都对南斯拉夫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