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米莉·狄更生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她一生创作了近两千多首诗,其中五百多首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死亡与永生."死亡与永生"成了狄更生几乎一生遥望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爱米丽·迪金森是著名的美国女诗人。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埃默斯特,终生未嫁,一直过着默默无闻、隐居的生活。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和理智的思考创作了1775首诗,为世界诗坛添上了新的一页。她的诗作涉及面极广,主要包括:爱情、自然、死亡、永生与上帝。死亡与永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断地探索,藉以求得答案。然而,爱米丽对于死亡与永生的探讨却达到了非常的境地。在其创作的1775首诗中约600多首都涉及死亡与永生。在这些诗中,她试图向世人表达肉体所体验到的死亡,探求死亡的秘密及意义。通过死亡,探求死亡的结局。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如何才能获得到这种永生?爱米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非病态,实际上她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真谛以及获得永生的途径。爱米丽一生曾亲眼目睹亲朋好友一个个相继谢世;1851年,爱米丽的四位儿时伙伴突然患病身亡;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一八六一年,也就是她三十一岁的时候,艾米莉·狄更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可也是无名之辈? 那么我们就是天生的一对! 别声张,否则要受牵累! 人出了名多么无聊! 象只青蛙忙个不停, 整个六月都在鼓噪, 博得一方沼泽垂青!这首诗倒真成了她一生生活的写照。狄更生生于一八三○年,二十岁开始写诗,除了五十年代中期有过几次外出旅行,几乎一生都是在自己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度过的。一八五八年后,她闭门不  相似文献   

4.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狄金森600多首"死亡诗歌"贯穿着一个主题:死亡=永生,死亡≠永生。笔者认为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历程事实上是诗人人生信仰转变的文本体现,本文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宗教环境,从诗人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死亡诗歌"分析等多方因素探析狄金森个人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死亡”与“永生”一直是艾米莉诗歌的重要主题,她一生共写下五六百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她不止一次地从特殊视角,以起死回生者的身份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死亡全过程,并对周围人们对其死亡的反应作了大胆的想象和精湛的描述.章文尝试依据无意识理论,挖掘其醉心于以“死亡”为主题的最深层次原因,进而阐释出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从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死亡主题是狄更生诗歌的主旋律,文章分析了狄更生"死亡主题"诗歌意义,并从她儿时的"死亡"经历及加尔文教派的家庭的影响,分析她创作这些诗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最富传奇色彩婚著名抒情诗人。她的诗歌含义深邃,形式不拘一格,因此对美国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尽管她生活圈子狭小,但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其主题覆盖范围包括死亡与永恒、爱、内心的苦闷、自然、上帝、友谊等,本文将对其诗歌之多重主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一生隐居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的家中,不为世人所知。她生前只匿名发表过七首诗,现存的一千八百首左右的诗,几乎都是在她死后才陆续发表的。1890年,她的第一部诗选集问世,195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为她出了全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米莉·狄更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女诗人了。但这位大诗写的却都是短诗,在她的诗集中几乎很少有超过十五行的诗的。这些短诗,意象奇特,语言通俗,仿佛信手拈来,却又言在意外,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相似文献   

11.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09,(34):14-15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她一生写下了5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表达了她的真实感受。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的情感体验和她毕生对美与真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25岁始退隐在家,弃绝社交,在非凡的孤独中埋头创作。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诗歌涉度到爱情、自然、宗教、死亡与永生、现代科技、诗歌理论等,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她的很多诗歌充满了悲情意识,这种悲情意识源于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一生中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主题包括“死亡”和“永生”。本文依据诗歌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及其死亡诗中的不朽之作《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来反映她对于“死亡”和“永生”异于常人的思索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博尔赫斯一些小说多侧面呈现了永生和死亡的共通主题,探讨永生和死亡的形式和关系意义:客观永生消解了一切意义,死亡赋予生存以意义;主观永生意境可在瞬间达到甚至通过身死而达永恒,荒谬、命运的死亡在自我选择的死亡追求下也被赋予意义。此主题重视时间体验的描写和思考,作者让主人公在客观和主观的、永恒和瞬间的、过去和现在的时间体验中,对永生意境与死亡、生活生存、信仰进行领悟和意义追寻,在荒谬内坚持体验自我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更生一生写了不少不朽的优美诗篇,它们不受传统形式的约束,不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左右,其独特的风格、敏锐的现察、深邃的思想及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对后来不少西方现代派诗人产生过很大影响,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渊源。由此,狄更生也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值得研究的一位杰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孙维林 《文教资料》2007,(24):107-109
美国作家爱伦·坡因其作品中大量的死亡主题而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其死亡主题小说的创作原因和具体表现的分析,得出结论:悲惨的生活遭遇和独特的创作原则导致坡对死亡主题的不倦探索;而对死亡的各种描述则表达了坡对于死亡的痛苦之后是美好的新生的渴望和通过书写超越现实,灵魂获得净化和永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很高兴地读到了我国第一部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简史》(上册)。本文无意全面评述该书,仅想就其中艾米莉·狄更生一节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来和编者商榷。 在这一节中,编者向读者介绍了E·狄更生的几首诗。在文学史著作中,引用一些原作,这无疑是受读者欢迎的。本书也因此而生色不少。 编者介绍的这位女诗人的第一首诗是“我为美而死”。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妨全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多产诗人。虽然世界不曾在她生前赐予其任何桂冠,她却在死后留给了这世界1775首诗歌。至今,这位“安默斯特的女尼”告别人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历史的青苔终究未能遮掩住她的名字,她留下的诗作经过百年历史的浪淘逐渐闪发异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唤起了越来越高的反响。如今在美国,她已被推崇为“与惠特曼相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一狄更生长年幽居独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个人经历非常有限。但是,人毕竟不能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活方式、自然诗、爱情诗、宗教诗和死亡诗,以及创作风格等方面,研究了勃朗特与狄更生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