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1999年 4月间, 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在宝鸡评奖,我作为评委,被分在通讯组工作。当我得知,《星期天》选报的言论“真心球迷”竟与《三秦都市报》所报一篇也是写球迷的言论撞了车,而该报副主编戴超是言论组召集人时,我认为“真心球迷”没戏了。不料一天饭后在宝成宾馆外的清姜路上散步时,省记协秘书长杨安民却对我说,“真心球迷”写得不错,获奖应该有望。结果,《三秦都市报》那篇言论获二等奖,《真心球迷》获三等奖。大会最后总结时,言论组另一位召集人、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特意提到“真心球迷”写得较为精彩、生动。我当时大…  相似文献   

3.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4.
获奖感言     
接到《新闻知识》寄来的“金丝猴杯”优秀文章获奖证书的前一天,我在家里封起来的阳台里,在窗外寒风凛冽而窗内和煦温暖的阳光下,含着热泪读完了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却哪堪,凄然相向,凄情如许,苦情重诉。”或许,我们这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生涯,有不少人就是从写:“农业学大寨”的黑板报开始的吧?40岁的人不可能重复20岁的经历,但20岁的经历一定会提示40岁的人生。或许,我的获奖文章《让历史告诉未来——新中国灾害报道的回顾与反思》,真的圆了一次当年连“本报通讯员”都算不上的“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5.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7,(21):79-79
《暴风雨》或许并不像莎翁其他名作一样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但是,作为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暴风雨》却因被评论界认为是“诗的遗嘱”而备受关注。写于1611年的《暴风雨》,融正剧和喜剧、幻想与现实于一体,剧本各部分结合非常完美,被誉为英国文学的最佳篇章。  相似文献   

7.
言平 《新闻三昧》2003,(8):26-26
1996年《常德日报》曾刊登题为《夜宿农家》的新闻特写,写的是1996年3月10日时任常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的彭晋镛直接深入到石门县丰台村调查研究,不住宾馆,夜宿农家。但是《中国青年报》6月21日载文《一位市纪委书记的堕落》,却详细记述了彭晋镛涉嫌贪污、受贿犯罪,并被逮捕的全过程。事实是“夜宿农家”只是彭晋镛一次偶尔的、做给人看的行为。从那次夜宿农家以后,直到进班房,他没有再夜宿过农家。彭晋镛被捕后,《夜宿农家》这篇报道就成了笑料。作者胡德桂近日发表文章反思:“对不起,我写了一篇本质失真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9.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0.
论文缩微     
去年11月27日文汇报《学林》专版刊载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先生一篇文章,题为《写我须是我》,读后感到震惊:一篇介绍蔡先生的文章,差错竟达十多处,难怪蔡先生要出来还“我”的真面目。 由此,人们却看到了在学界、报界一种令人堪忧的浮躁之气。借用“泡沫经济”一说,报刊上这种言而不实,写“我”不是“我”的文章,恐怕就是一种“泡沫文章”。泡沫经济可以引起东南亚经济危机,而泡沫文章的危害或许不是那么明显和激烈,然而造成的隐患却更可怕。它提供的错误信息、虚假知识会混淆人们的视听,如果不及时清除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引起人们对媒体、对学术、对事实甚至对真理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2.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3.
“苦口婆心”形容好心好意地再三恳切劝导.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十六回:“这种人若不得个贤父兄、良师友,苦口婆心地成全他,可惜那至性奇才,终归名隳身败.”例如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我和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点钟.”梁实秋《雅合小品·偏方》:“又有一位熟识的朋友……听说我患糖尿病,便苦口婆心地劝我煎玉蜀黍须,代茶饮,七七四十九天,就会霍然而愈.”巴金《谈自己的创作·小序》:“中外古今的文学巨匠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告人,尽可能少写废话,要写得短,写得深,写得精.”  相似文献   

14.
吴子新 《新闻世界》2003,(12):46-46
1993年春.我有幸成为安徽日报的一名光荣的通讯员。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乡政府,正式进入“记者”角色。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深深爱恋,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至今,我在县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180篇次,其中《爱,在“希望”中升华》获《法制日报》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三等奖,《财产保了险,防灾不松》获《安徽日  相似文献   

15.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16.
“前半生当教师,后半生做编辑,‘蜡烛’者半,‘人梯’者半,两半合一,‘为人作嫁’一辈子……”《书香人和》的作者在编后记中如是自嘲。或许“为人作嫁”习以为常,在自己的文集《书香人和》、《走近大家》巾,他引读者人大家厅堂,瞻晤文化老人的懿德风范,沐享他们的亲切随和,令人如坐春风,却将自己淡化得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17.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18.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新闻与写作》第5期上刊登的《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其中不少地方都用到“推敲”一词,如“仔细推敲”、“好好推敲”、“要逐字逐句推敲”、“认真推敲”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推敲”词组的运用是文章的作者以及编辑同志悉心安排的,体现了他们的匠心所在。“推敲”一词的来历众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也好,《辞海》也好,以及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都注释为“斟酌字句、反复考虑”。《认真推敲,才能写得准确》一文中众多“推敲”的运用是符合这个含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这篇文章在运用“推敲”对,前面都加了状  相似文献   

20.
1996年9月25日,《石家庄日报》、《经济周刊》一版的“红底新闻”《合河口乡干部凑钱为农民作广告》一文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1996年河北新闻奖的评选中获得二等奖;在中华农民报业协会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则经济新闻,不是上级领导指令写的,也不是道听途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