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全国省级媒体中第一家创办地方版的报纸,2003年7、8月<燕赵都市报>分别在省会和冀东地区创办了<都市时讯>和<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两个地方版随都市报在省会和冀东一起发行,为两地百姓量身订做新闻信息与资讯,力求成为"都市新闻总汇,社区资讯大全".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8]602号文件正式批准<铁岭晚报>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达足新闻出版总署首次批准一家地市级晚报都巾报纳入到省级晚报都市报报系,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晚报都市报与地市级晚报都市报跨区域进行资源整合,严格依照新闻出版法规关于报纸出版地方版的规定,合作出版和经营地方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黄俊华 《新闻前哨》2005,(12):15-17
都市报地方版,顾名思义,是指都市类报纸创办的、以刊登特定地区新闻和信息为主的版面或报纸。 在国内创办地方版的都市报中,四川《华西都市报》是最早釆取行动的。1996年,《华西都市报》专门开辟两个《重庆版》,全部刊登重庆本地新闻信息。随后,其它城市的都市报纷纷效仿,相继推出自己的“地方版”。 从地方版的报纸形态来看,一部分是有独立刊号、脱离母报独立存在的,如《燕赵都市报》的《冀东版》和《都市时讯》;一部分是采编相对独立,但没有独立刊号、依附主报一起发行的,如《楚天都市报》的四个地方版。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燕赵都市报》的快速发展,探究市场化运作报纸的发展理念和赢利模式。文章认为,《燕赵都市报》在报业市场上的成功,证明了它的市场定位是明确的,市场运作是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在报纸定位上,《燕赵都市报》立足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在营销定位上,《燕赵都市报》根据河北的特点和省级报纸自身的优势,创造出“拇指定律”和“时针效应”的经营理念,立足省会,面向全省开拓市场;在发展定位上,《燕赵都市报》首创哑铃型报纸,创办了两个地方版。两张新报纸在冀东和省会地区推出后,与都市报通行版形成“哑铃型”发行模式,这在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中是一个首创。  相似文献   

5.
所谓"厚报",即"成叠的报纸".厚到什么程度?以报社的实力和实际需要而各有所厚.如今,一份报纸已经由过去4个版、8个版,转眼间发展到40个版、80个版,甚至100个版以上,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国外的报纸如<今日美国>、<费加罗报>、<太阳报>等都是厚报的典型.可以这样说,当今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和报业竞争是厚报出现的必然结果,当然,这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不断向信息化迈进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青岛报业又添新军,位于省城济南的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涉足青岛报业,在岛城创办了<半岛都市报>.报纸在创办之初,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但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半岛都市报>已经稳稳地在岛城站住脚跟,并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绩(日发行量已经突破50万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报纸的生存法则.面对全国都市报的迅速崛起和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级党报的出路何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的创办,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党报与都市报的对接,而且很快产生"品牌效应",为<南阳日报>"高起点、跨跃式"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8.
交流与争议--国外报纸言论版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地报纸纷纷开办了言论版.因此,对国外报纸言论版的借鉴,也就成了报纸言论编辑比较关心的问题. 言论版是世界报纸的普遍形式 其实,除了英、美主流大报有着颇具影响的言论版,连美国的都市报、"小报",如<每日新闻>(Daily News)<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都有着模样相同的言论版,就是我们邻近的东方国家的报纸,也有着差不多相同模样的言论版,如新加坡的<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泰国的<国家报>(The Nation)<曼谷邮报>(Bangkok Post)、斯里兰卡的<岛报>(The Island).由此可以推断,汇集着社论、读者来信与专栏文章等多种言论的言论版,实际上可能已经无分主流与非主流、大报与小报、东方与西方,而成为当今国际报纸的普遍规范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11月1日<南方都市报>酝酿了3个月的"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扩版以及服务全面升级正式在深圳实施",并把零售价调到每份2元.这一举动使深圳的报业零售市场立即出现新格局:在2007年上半年, <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市场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在11月份, <南方都市报>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6.81%, <晶报>上升到25.14%、 <深圳晚报>为14.07%、 <深圳特区报>为16.44%,三报之和已明显大于<南方都市报>.这说明由原来<南方都市报>单方面控制的零售局面开始转变为多元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10.
对全国性时政话题独立采写报道,对<南方都市报>等地方媒体来说已渐渐成为一种常态.有效处理高端时政新闻"重大性"和都市报"贴近性"的关系,结合自身实际,强化高端时政新闻报道有助于提升都市类报纸的品质,有助于提高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一、困境:几层冲击波 1.来自省级同质媒体的"打压". 地市党报受到省级同质媒体的"第一波"冲击,源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省级党报纷纷创办都市报.都市报在地市级城市的影响从无到有,发行量急剧扩大,使地市报发行量受到直接影响.随着区域性经营壁垒逐渐打破,省级媒体的地方版正直接冲击地市报"一城一报"局面.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8,(1):80-80
在深圳都市报零售市场上,<南方都市报>一直以来以较大优势领先于其他都市报.但是随着近期<南方都市报>的零售价格的变动(即零售价由过去的1元/份调整到2元/份),深圳原本平静的零售市场立即发生了新的变化.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11月份<南方都市报>零售价格调整之后,其在深圳的销量下降了接近一半.原有读者大量流失,有阅读需求的多数都市报读者大量向<晶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等报纸转移,使得这几份报纸在深圳的销量出现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3.
王勇 《传媒》2004,(11):38-39
在青岛,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半岛都市报>,已经成功地在青岛报业市场上掠取了相当的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使青岛本地报纸倍感压力.  相似文献   

14.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根据河北区位特点的实际确定拇指定律、时针效应的经营模式,成为全省影响力最大的区域报纸在不断探索创新中,燕赵都市报借鉴国际传媒业扩张的经验,创办都市报地方版,走区域媒体整合之路,又在哑铃型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是当今中国报坛的"风云人物".其头版版式,体现了各报的办报风格和思路.因此,研究各都市报的一版版式,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四开型报纸,是全国都市报(晚报)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形式.相对传统大开型报纸,这种形式阅读更方便,版数更多,内容不必交叉(每个版就是一个主题),利于分叠,更富亲切感.这就是当今全国各都市报版数日益扩张,但却很少从四开改扩成对开的根本原因(<华西都市报>是个另类,从四开扩成对开,但结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继<南方都市报>涨价后,南京报业市场也掀起了提价热. <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晨报>4家都市报自3月10目起将零售价由0.5元/份调整为0.7元/份,订阅价格也从每年180元提至252元.南京由此成为国内首个报纸集体提价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娱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研究准备 报纸的选择.<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这三家报纸不仅是所在城市晚报都市类报纸的杰出代表,而且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此外,2007年中国报业竞争力监测结果显示:<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入围前20强,分别列第一、第六和第七位,并且都是其所在城市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传媒是喉舌,而传媒也自有喉舌--评论.近年来,国内报纸时事评论栏目的风起云涌,成为中国新闻成长的一大亮点.<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面自创办以来,逐渐形成了自身时评风格.  相似文献   

19.
生于小地方、长于小地方的县市报正面临着转折点.加快向都市报转型足迫在眉睫的事. 1995年1月1日, <华西都市报>创刊.一个新报种--都_仃报诞生了,中国报纸掀起了新一轮的"大众化"浪潮.都市报的活力体现了大众化报纸的受欢迎程度,都市报对其它报纸的示范效应显示了大众化浪潮对中国报业的整体冲击力.这股冲击力太强大了,一度出现了横扫千军万马的态势.作为县市报,该如何更好地向都市报转型,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呢?  相似文献   

20.
许刚 《记者摇篮》2009,(7):24-24
时下,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而言,一个核心的焦点论题就是如何应对因互联网飞速发展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危机,更多的论点倾向于互联网已经并正在加速传统报纸(区别于电子版、电子报)的衰退乃至消亡。然而,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内传媒市场而言,这个论题和论点涉及的对象是特指位于直辖市及省会中心城市的都市报,而对于众多中小城市都市报市场(注:本文所指中小城市都市报,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市级都市报,也包括省会等中心城市都市报合作创办的或独立创办的各种形式的地方版。)而言,却因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