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史上的天中山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降李希烈时被囚此地,因钟情于这个具有象征和特殊意义的"天中"之地,在就义前书写了"天中山",并刻石立碑,即<天中山碑>.后来<天中山碑>被毁,现存竖碑是明嘉靖年间重刻,横碑乃清中叶镌刻.  相似文献   

2.
<多宝塔碑>、<刘中使帖>、<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选择敦煌、高昌遗书中部分书写时间均早于颜氏作品的文书、经卷与颜真卿的作品进行比较,又从颜真卿的近佛行为、书法中"俗"的问题以及当时社会尚俗尚实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对颜真卿接受并吸收民间书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认为颜真卿曾经借鉴过当时民间的书写风格.  相似文献   

3.
《元结碑》     
<正>【作品概况】《元结碑》又名《元次山碑》,全称《唐故容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颜真卿为表深念之情,精心书写,在距挚友元结故后葬地一公里的云台观鉴刻制碑。碑高220厘米,宽90厘米,厚40厘米,四面铭文。碑成后运至泉上村立于元结墓前。【观典赏析】《元结碑》是颜真卿生前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件力作。  相似文献   

4.
(一)《天中山碑》是中唐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七○九——七八四)辞世前夕,在豫南蔡州(今汝南县)期间留下的墨迹珍宝。其原碑帖均已佚去。现存碑碣(见封三附图),是明嘉靖、清道光年间,分别由后人重新镌刻的。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和一百六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5.
盛唐书家颜真卿在"二王"书风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在中国书法史上树立起了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座丰碑.<赠裴将军诗帖>是颜真卿作品中最能体现"创新"二字的代表作.它得到了后世书家的广泛称赞.欣赏这幅行草书作品中折射出的颜真卿书法之外的人格魅力,有利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书法教育主要目的应当是培养青少年的书法艺术审美观。在我们的书法课堂中,一旦将书法艺术的教学简化成书法技巧的练习,是有碍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传播的。例如我们在学习颜真卿《勤礼碑》的时候,除了技法的传授,我们还要让学生了解到颜真卿所处的历史背景,要让学生明白颜真卿崇高人格的养成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他的人格与书格是如何完美结合的。翻开《江  相似文献   

7.
<正>【作品概况】《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71岁撰文并书丹,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所写的神道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楷书。碑石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2厘米。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  相似文献   

8.
书心     
<正>从小学高年级起,我开始学习书法,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进入师范学校后,虽无书法教师,但我仍临池不辍,学习颜真卿的《勤礼碑》,直到工作后十余年间都在研习楷书,柳颜欧虞赵均有涉之,专精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偶尔有作品,也只是形式的表现,有呆板拘谨的匠气,总是表现不出生动的韵味。多问、善问是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正《鲜于氏离堆记》,又称《鲜于仲通碑》,正书,颜真卿书。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刻,时年颜真卿53岁,此作为颜氏中年的重要书迹之一。碑原在四川阆中市离堆山。清嘉庆年间发现,仅存残石,碑之形制、字数、行数无考,现仅存四残石47个整字、7个残字。书法雄健清劲。传世拓本,以"未、水、虚"三字未损者为初拓。《臧怀恪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正书,颜真卿撰书。北京故宫  相似文献   

10.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