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以几何级数在全世界飞速增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深切感受到了冲击甚至威胁。有专家分析认为,虽然我们无法确切预知未来四种媒体谁将占据更大优势,但可以从“昨天”发生的事情来推测“明天”将会如何,即电视在作为新媒体刚刚出现时,也曾引起了很大轰动,大家都认为电视将很快取代报纸和广播,但事实是报纸和广播直到今天仍然发展得很好。因此,有关专家断言,网络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但毋庸讳言的是,每一次媒体革命其实都是一次对受众资源的重新洗牌;面对新媒体的汹涌来势,就广播而言,…  相似文献   

2.
有人预言:未来的广播,“99%是音乐,其余的是语言”。这对广播音乐业者而言,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期盼。因为在日趋走近网络时代的今天,音乐台在节目设置和办台思路上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系列台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新闻台可以用新闻立台,经济台有经济撑腰,交通台作交通文章,音乐台呢?就是放放音乐——最缺乏实用功能,也最没有“必听”的理由。特别是在眼下——以创收论英雄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新闻录音是广播记者较其他媒体记者而言拥有的特有技能。它是技术问题,也是不断实践、积累经验的问题。随着广播新闻改革不断深化,对新闻现场的音响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音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录得高质量的新闻现场音响是广播新闻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巧和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广播气象预报作为气象部门及媒体向公众传递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主持人在其中扮演着传播媒介的角色。如果说广播作为气象传播的一个大的平台,那么主持人就是这个平台上将气象信息传递给普通大众的核心因素。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逐步兴起,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如何在多媒体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将必然决定广播气象预报节目未来的发展,所以主持人如何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特点,找准角色定位,巧妙地将相对单调的气象预报节目在具备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演绎得更加动听,以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受众,对于广播气象预报节目来说将是一个关乎存亡的关键问题。对于气象预报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节目而言,具备气象、播音双重专业素养,又能根据节目实际内容与时俱进、创新语言风格,将会是未来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5.
业已百岁的广播,生存压力增大,何去何从,惹人思量。中国如此,世界亦然。2006年,参加第七届伊朗国际广播节,会上,各国代表谈及最多的就是广播的未来。亚广联秘书长戴维·阿斯特雷展望说:将来的某一天,早上我出门前,从网上下载我想听的新闻、我想听的音乐,然后开车上班,听一路。他的话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未来,广播的传播与接收形式会发生变化;二、信息的采撷、有声的播报、伴随的属性,这些广播的基本特质还将存在。因科技的发明而产生、因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广播,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因为科技的迅猛前行而变数无限。  相似文献   

6.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广播市场,目前实行双轨广播制度。进入新媒体时代,德国广播无论是人均收听时间还是广告,都在持续增长,原因首先是德国有深厚的广播传统,其次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媒介融合的深入使广播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了传播优势。德国广播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数字广播将覆盖全德;广播与网络将深度融合;移动广播将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7.
将录播改为直播,对广播人而言,是形式与手段上的迈进。直播的根本优势在于它极大地、有效地发挥了广播这种现代传媒手段的潜在能力。快捷的反应、多重的参与性、时时更新的表现手法、盈盈入耳的表达方式,使广播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跨世纪广播发展战略问题,理论上、实践上都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现摘要刊登如下。21世纪正向我们迫近,人类的历史又将掀开新的篇章。党的十五大刚刚开过,我国人民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阔步迈向新的世纪。在世纪之交,世界各国都在筹划着新世纪的发展大计。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制定未来的规划。国内报纸和电视等媒体的人士都在探讨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广播战线的人们也在对广播未来的发展作前瞻性的思考。在此我也想就以下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准备进人新的世纪?广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这是BBC世界广播电台战略发展部主任费里第·格罗特比斯刘国际广播短波广播的未来发表的见解,现摘要刊登,供读者参考。费里策·格罗特比斯认为:近年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国际广播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短波广播未来的讨论牵涉到将来会怎样发展的问题。第一,从政治上看,在两强争霸的世界格局消失之后,政治体制与环境有巨大变化;第二,从传播媒介角度看,今天,电视似乎更是国际传播的天然媒介;第三,从技术发展方面看,互联网络提供的信息量之多是一架收音机所无法比拟的。这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作品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参加评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优秀节目稿件想到的曹仁义关于短消息短消息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二三百字的短消息常常是广播新闻节目的主体。研究这种短消息的写作,应该是广播新闻工作者的课题。我认为,这种短消...  相似文献   

12.
孟伟  李运 《中国广播》2015,(2):10-16
2014年是中国广播充满压力、困扰和变革激情的一年,也是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年。广播在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上迈出了探索性的步伐;在广播管理、经营、内容、技术自主开发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通过媒体融合、应急广播、公益广播等领域的着力发展,承担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的责任;随着对互联网音频媒体、广播广告经营、媒体版权等规制需求的增多,未来这些领域的立法也将进一步推进,为营造良性的广播媒体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旭曦 《视听界》2006,(1):171-172
“以人为本,与您同在”体现了未来广电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就广播发展而言,“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观念转变。近20年来的广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升华的过程。广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越高,广播媒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听众的竞争。回眸广播一路前行的历史,20年前,广播听众是被教育、被感化的对象,广播节目向他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市场的观念被引入传媒,在资本的原始阶段,广播首先把眼光盯向产业和客户,听众被作为是接受企业和产品推销的对象,久而久之,听众有…  相似文献   

14.
陈蕾伊 《中国广播》2013,(12):13-17
新媒体时代,台湾广播面临着广告市场收缩、收听率逐年降低、年轻听众流失等问题。为了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台湾广播通过发展类型化广播、打造联播网、开展社会活动来优化播放平台;积极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各种途径,建立广播网站、打造广播APP、融合社交媒体、探索广播可视化等。未来台湾广播将在持续经营与优化传统广播的同时,深度融合新媒体,实现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互动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广播》2014,(10):9-9
今天,我们汇聚在中国北京,共同商讨中国应急广播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就应急广播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帮助人类社会防灾减灾的独特定位和功能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本次大会是互通有无、集思广益的大会,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大会。这是中国应急广播事业的新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我们将共同面对未来发生各种灾难的挑战,共同搭建起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屏障,共同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6.
申启武 《声屏世界》2013,(11):12-14
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对象事物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一般说来,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对对象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和总结等各项社会活动,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各项社会活动的开展,同时影响各项社会活动的最终结果。就广播而言,观念的正确与否同样影响广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广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固有的认识和看法对广播的生产和经营已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三网融合”的推进,使广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中国广播下一步的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广播的发展势必在“三网融合”这一情境下展开’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的广播新理念、新模式、新产品、新形态、新内容以及全新的营销策略;中国广播如果不借“三网融合”的契机,改变既有生产与商业模式,将很难在未来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2003年定为广播发展年,2004年为产业发展年,那么未来广播怎样发展?广播产业如何转型?广播产业如何经营?广播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如何更好地结合?上述问题一直是广播理论界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视野     
《视听界》1997,(2)
对21世纪广播业展望同向荣在199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增刊)上撰文揭出,21世纪广播业走势如下: 第一,在广播频率资源服务方面,将出现系列化、对象化、专业化、有偿化的新局面。所谓广播服务系列化是就广播效应整体而言,一个台可以办多套广播节目,形成一个系列化的广播节目服务格局。所谓广播服务对象化是就广播服务的受众而言,每一套广播节目服务的受众将实现对象化,妇女、儿童、青年、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广播频率专业化和节目对象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广播新闻频率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战略,强化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新闻频率自身的发展,也会对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广播新闻频率的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是当务之急,也是着眼未来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