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束有春 《寻根》2022,(2):82-87
朱棣虽然举行过"葬建文皇帝"仪式,但"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谜团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叔侄二人,恩怨何时了断? 位尊未敢忘建文 朱棣的"靖难之师"打进南京、占领皇宫后,朱棣最想杀而又最不想杀的一个人就是文学博士方孝孺.  相似文献   

2.
正形式主义者李达伟,我忘了是在路上,还是在宾馆,或者在某处,我们有过一段短暂的相处。反正无论在哪里,四周都是山水,弯曲,狭窄,到了高处又极开阔,左右全是天空,非常恢弘,云开云合,整个视域,包括置身的其间,都充满了不仅仅属于自然的形式感。没有什么仅属于自然,但有人认为就是这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想说上述这种自然形式感造就了形式主义者李达伟,因为太多的书写者虽然生活在各种形  相似文献   

3.
“女祸”一词最早出现于《新唐书.玄宗本纪赞》:“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以女祸指代武后、韦后乱国,杨贵妃祸国。尽管“女祸”一词出现较晚,但这种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武王以前。武王在列举商纣的罪状时说:“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这是女祸论的最早版本。不仅如此,根据礼书所记,天子还有以女祸告诫诸侯的制度。《礼记.郊特牲》:“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文艺思想,后人多叙引其“知言养气”说、“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而少有涉及“夜气”说者。有之,在诗论中,首见于晚清“同光体”诗派巨子陈三立。  相似文献   

5.
武夫 《世界文化》2003,(3):39-40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英国人开始崇尚独身的生活,特别是英国的职业妇女把独身视为自豪的事。1965年英国独身家庭就占15%,到了1996年,英国的男人们也加入独身的行列,独身家庭陡然增长到了27%。2000年达到了30%。专家估计,到2005年,英国的独身家庭将超过35%。届时,独身家庭的不断扩大,将成为英国社会难以消除的痼疾。“我的经济独立,我的生活也要独立。我不想依赖男人,也不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独身是我终生的生活方式。”玛格丽特女士矜持地说。在独身这种生活方式刚刚在英国妇女中兴起时,往往是因为丧失了配偶,不愿组织新的家庭,或是离异之…  相似文献   

6.
仙境桃源     
解黎晴 《寻根》2007,(5):74-80
一千秋桃源,诗韵悠悠。又是一度春风,朝圣桃花源归来,却不想附和昨天的颂者讴者悲者泣者的高唱低吟。虽然首推陶渊明是以生花妙笔描绘东方的乌托邦的鼻祖,千百年来,庾信、李白、黄庭坚、郑板桥、陶澍……或文、或歌、或诗、或赋,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但桃源并非世外,岂有六国遗民一隐六百年而征徭不到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説"嗜欲" 本文首先嘗試分析明清之際士人有關"嗜欲"的一些言説. 我注意到,不止一個論者對博弈這種近人看來决無"不良"的嗜好懷有警惕.本文所論的時期,張履祥(1611-1674)批評嚴穎生的每到一地"輒以圍碁留止數日",説其害有三,其一即"耽物喪志",另兩害則爲"廢時(隳)業"與"比之匪人"①.博弈而"比之匪人"最難以避免--你并非總有可能慎選對手.劉宗周門下,陳確(1604-1677)本饒才藝,却因了儕輩的勸戒"遂爾輟弈,并與弈類者亦罔勿禁绝"②.據許三禮<海寧縣志理學傳>,陳確"自奉教蕺山,一切陶寫性情之技,視爲害道而屏绝"(<陳確集>,首卷,頁1).  相似文献   

8.
耿莹 《世界文化》2006,(10):25-25
在西欧各国的人名中,有的音节既非名,又非姓,而是贵族出身的标记,如法国人姓前用“特”,西班牙人姓前用“德”,德国人姓前用“冯”,荷兰人姓前用“梵”,英国人姓前用“劳特”或“恰尔德”等。“恰尔德”,系古英语“贵公子”之称号,今已废。“劳特”意为爵士,对于有爵位者之非正式的称号,亦泛指一般贵族,用时冠于姓前或姓名之前。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作家歌德,全称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其中“冯”为贵族出身的标记,在文学史中有时略去,不译成中文。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守财奴》的作者巴尔扎克,全称为:奥瑙利·特·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9.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对这一问题,笔者偶见学者论及。但其中有对有错。即为对者,有的也只是常识的论述,真正的源头却未见论及。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探讨。班门弄斧,意在抛砖引玉。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  相似文献   

10.
张泓 《华夏文化》2019,(1):28-30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相似文献   

11.
“书籍文化”是人类一切智慧的结晶。中国书籍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先有画(图)后有字(书)的历史长河,故称“图书”。中国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年代之久远,类量之浩瀚,题材之丰富,装帧之古朴,令世人惊叹。这是先人和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书文化如果以殷  相似文献   

12.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花譜,花譜,艶絕秦宫歌舞.幾多玉暖香温,惹得游人斷魂.魂斷,魂斷,紙上呼來如見. [清同治]羊城聽春樓主《調笑令》② 二十世紀的學者在研究清代戲曲評論著作--尤其是京劇在北京的強勁崛起之後的戲曲論著時,往往都要面對一個尷尬:清代的戲曲論著很不能說是少,至少是比曲論相當繁榮的明代在數量上多出許多,但是讓學者頭疼的是,其内容跟明代士人之熱衷於考字論調,校聲度曲的興趣卻很不一樣,往往很難準確地把它們定義爲戲曲論著.簡言之,這類論著關心(伶)人的性情容貌年齡比關心戲曲本身的曲詞唱腔要多得多,對伶人,尤其是伶旦的身世長相的品頭論足要遠遠超過對劇本或表演藝術的探討.相較於"空疏"的明代士人,清代學者在中國歷史上以治學嚴謹著稱.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留侯论》有一段相当精彩而又有气势的开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以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智甚远也。无论从古典的《水浒传》、《三侠五义》到时下风靡已久的金庸现代派武侠小说 ,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确实令人敬服 ,在除恶惩凶之余 ,使人扬眉吐气 ,痛快淋漓。然而 ,苏轼认为这些挺身而斗者不足为勇 ,然者何以为勇 ?则曰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由此观之 ,宋江刘备之流皆天下之大勇…  相似文献   

15.
夜空,划过一条长线,有龙在天之姿;历史,涌起数番波澜,有孔明英雄之悲.纵观历史风云,笑看风云人物,千古贤相,智慧化身,诸葛孔明也.……  相似文献   

16.
一 性善惡之討論 關於人性之善惡,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引起了學者的關注和討論.東漢學者王充在<論衡·本性篇>中對他之前學者的觀點作了列舉與總結."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相似文献   

17.
弄参军是一种古老的戏曲表现形式,是以调侃、戏谑、讽谏为主的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弄参军产生的时间是比较早的。诸多史书记载都认为其产生于后汉,如《钦定四库全书·乐书》卷一百八十六所谓“弄参军之戏,自后汉馆陶令石耽有赃犯始也。盖和帝惜其才特免其罪,每遇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终年乃释。谓之后为参军者戒也”。是说东汉和帝刘肇时,县令石耽犯贪污罪,和帝因为他有才干,不舍得杀他,但也不能不级他以教训,所以就让他穿上白色夹衫,任由优伶戏弄,是皇帝羞辱犯赃官员的一种做法。这便是关于弄参军史书可考的最早起源。当代学者有将其源起推至秦汉甚至先秦的,有人认为先秦、秦汉时期,就有专门从事滑稽戏演出或杂戏歌唱乐舞演出的艺术家们,即所说的演剧弄戏之人。而更有甚者则将参军戏的源头追述到古代的傩祭。综而言之,弄参军之源起可能在先秦或秦汉。那么,究竟何为弄参军?它的表演和角色又是如何设置的呢?参军戏是以参军、苍鹘为主要角色的表演艺术。于慎行的《谷城山房笔麝》记载:“优人为优,以一幞为农绿,谓之参军,以一人髽角敝衣,如僮仆状,谓之苍鹘。参军之法,至宋锋然。”尽管二者皆为主角,但他们在戏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在参军戏里,参军往往是被捉弄、被戏谑的对象。这众“弄参军”中的“弄”有扮演、戏弄这意便可得知。为什么参军往往是被捉弄被戏谑的对象?换言之,苍鹘缘何可以击打参军呢?朱鹤龄在《李义山诗集注》中就早有解释,“文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朱熹不但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为"集诸儒之大成者",而且在法律思想方面也颇多建树且影响深远,故向来亦为治法史者所重视。如在礼、法关系上,朱熹认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朱子语类》卷六)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晦庵集》卷五九)。他指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晦庵集》卷十四)"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晦庵集》卷四十  相似文献   

19.
雷颐 《寻根》2005,(6):48-56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20.
作為學者,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有兩種策略,一是"小題大做",一是"大題小做".這有點像寫論文,必須先設定讀者:面對公眾發言,你得乾脆利落,越簡單明了越好,不能雲山霧罩,把聽眾繞糊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