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一直主宰着西方文化,而且还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充分地影响西方文化中哲学与科学的发展。[1]因此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因素,对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文化中的主题在许多西方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将以剧作家萧伯纳为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实质.人的异化是大多数作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的兽化、人的物化及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畸变.传统文学中的英雄成了被种种社会现实所异化的非英雄和反英雄.这一主题对西方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件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诞生。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文学”达到了生态文学的创作高度。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成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20世纪前苏联“自然哲理小说”对生态文学做出了更深的开拓。生态文学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直到此时,它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名字:生态文学。  相似文献   

4.
整个20世纪,主体间性成为一种受到来自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关注的话语,尽管不同学科的思想家们以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它,但是他们都有一种倾向,强调语言主体的地位,并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在拉康的说话主体的侵凌性理论中,强调的是说话主体,而不是表述主体,对说话主体言说的客体和个体的侵凌。这种侵凌性直接关涉到作家、作家创作心理而且影响到文本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文学在沉寂与无奈中迈进了21世纪,回眸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创作高峰,反思90年代文学的冷落与喧嚣,作家要以平和心态创作标明自己个性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文化氛围中,重新找回文学的本位价值,获得审美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芝加哥兴起了三次文学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表现了金钱主题,呈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形象: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以揭露城市丑恶为主题,芝加哥的文学正走向成熟: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芝城书写由城市商业中心转向边缘,由商业巨人转向社会的边缘人,作家对城市的态度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相似文献   

7.
死亡是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不同阶段人们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传统文学中死亡一般表现为一个个体生命的终结,而20世纪现代派文学超越了这一意义走向多层面,表现为西方现代文明和文化的衰颓,信仰和精神的危机,人格的分裂,自我的丧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普遍幻灭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美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的女儿》同她其它几部小说一样,着力刻画华裔在美国这个熔炉国家艰难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呼吁人们不应把包括美国华裔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族裔只看作已融合在美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进一步把他们看作可以与美国主流文化相提并论的独立体。华裔文学需要得到美国社会的尊重,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大力提倡的多元文化主义。  相似文献   

9.
菲茨杰拉德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司·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优秀的"编年史家"的杰出小说家.本文以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生涯为线索,简要评述了在他各个不同时期发表的主要长、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探讨了这位天才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他的作品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够远远超过他所如实描绘的那个时代的原因所在.本文旨在能引起我国文学界对这位大作家所应当给予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随着19世纪英美文坛陆续涌现出如简·奥斯汀、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以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女性作家,辉煌的"女性文学的时代"由此开创。这些女性作家大部分从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以及女性的命运进行审视,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以及自身价值。本文主要从女性文学发展的视角入手,探究当时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的自觉性缘于裕固族族群的流寓情结和民族文化的边缘情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的文学寻根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家.对传统根性的书写,是借助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意象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在母语的思维方式下实现的民族身份认同,裕固语转写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深沉的爱恋.文学寻根的过程中,裕固族作家捡拾民族文化的碎片并进行缝补,是对族群历史的再叙述,在现实的文学需求中对工业文明下的工具理性思维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新年号"小说征文是《盛京时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活动.通过征文广告发布、征文当选披露和获奖小说刊载三个环节,十年二十个选题累计有62位投稿者获得等级奖,其中部分作者成为该报文艺副刊经常投稿作家.征文活动形成了连贯的、体系化的小说集纳与刊载模式,使《盛京时报》获得了数量可观和价值不菲的文学作品,培养和选拔了固定投稿作家,赢得了大众的持续关注,确立了报载文学的发展模式.此后,该报小说传播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探讨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沛 《职大学报》2010,(3):45-47
欧阳子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文坛不可逾越的现代派文学作家。基于女性的经验主体,她创作了一批婚恋题材的小说,并在其中建构了三种非正常的婚恋形态:三角间的复杂纠葛、二人世界的紧张对峙及一个人的偏执战争。从作者所汲取的西方文学经验出发,欧阳子透过人性、欲望和性心理的角度解析了这些畸形婚恋的悲剧成因,并在心理的内写实与婚恋图景外描摹的双向观照下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研究中的译者专长研究已发展成为西方翻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译者专长研究可为全面提高译者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培训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本文集中引介了西方翻译过程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成果,重点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针对译者专长研究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及其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国内译者在专长研究的开拓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作家主体、批评和文本三个角度对九十年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梳理,指出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忧虑、国民道德的重塑和民族文化的张扬上,与同时发生在西方社会的更偏重于个人的人文精神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是当代“反思”文学长篇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小说旨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抗中展现知识分子的尴尬与无奢,体现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即力图在西方文明的澎湃浪潮中寻找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活动变人形》及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基本矛盾。将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反思小说置于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新的反思,以期确证一个声音: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激活传统文化菁华的基础上,借中西交流的好风,建构一个个人自由充分实现、社会需要充分满足的文化语境,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俄国文学一直以其对社会的关注、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强烈的现实主义引人注目。《癌症楼》是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根据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患癌症住院治疗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作品具有表面上强烈的倾向性和内在的隐喻性、象征性。本文在对《癌症楼》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学与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用空间视角来考察性别文化,为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全新视角。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主义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法国人的港湾》中寻求空间结构与女性反文化书写之间的关系。借空间叙事理论,以抽象的空间、具象的空间以及融合的第三空间探讨作者如何利用空间三元辩证法阐释女性反文化书写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最终的成熟与超越,传达作者对女性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