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作品一直倍受瞩目。其小说《爱妻》营造了在美国社会中,一个多种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家庭。小说分为两个部分,采用了不定式内聚焦的叙事视角。颇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对于作者的反本质主义身份观在作品中的渗透与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庐隐的《父亲》在叙事内容上都蕴含着“父子冲突”的意旨。叙事方式上,《斯人独憔悴》侧重空间叙事,《父亲》偏于时间叙事和心理叙事。两位作家共同的年龄代际、时代背景和性别身份是两篇小说意蕴趋同的原因,个性心理、性格气质的不同又使两个文本的艺术呈现出现差异。对冰心、庐隐的重读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小枫把现代叙事伦理划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本文立足于"个体叙事",试图比较分析《爱,是不能忘记》与《上海宝贝》两个文本,以揭示后工业时代中自由叙事伦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乡土叙事是新文学以来的主流叙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由被改造的角色变为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乡土叙事开始向后乡土叙事转化。路遥的《人生》是后乡土叙事的开始,表达了乡下人如何到城市去,《高兴》写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想成为城里人而不得的困惑。《高兴》与底层文学在题材上交汇,又在叙事语调和身份焦虑上分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与《听彗星无声地滑行》两部小说在叙事方式和叙事内涵两方面的比较,揭示出小说在叙事方式的现代演变过程中,主人公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一致性,从而探寻出张洁一直固守着的审美爱情观。  相似文献   

6.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蕴含深刻,是张艺谋四十年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电影市场格局转变中张艺谋能紧随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化,并建构出诸如《悬崖之上》《狙击手》等新主流影像,实现了“红色叙事”电影类型的转型。通过爬梳不同时期的张艺谋电影,进一步解码“红色”叙事内涵,即由“红色”符码转向红色“叙事”,明确了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张艺谋“红色文化叙事”转向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由于其故事内容的差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逻辑,不同的叙事逻辑又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敦煌变文》的叙事时空总体来看呈现出强烈的超现实性特征,占多数篇幅的演唱佛经故事的敦煌变文,由于其叙事逻辑受到了佛教轮回思想以及三界空间的影响,其叙事呈现出了超现实的叙事时空特点,即便是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敦煌变文作品,其叙事时序也往往不按正常时间的顺序,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8.
张抗抗的小说《情爱画廊》以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讲诉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中的图像叙事是一大亮点。从图像叙事来分析小说中文本图像与叙事。界定文本图像的概念,对小说中文本图像进行分类概括。通过分析文本图像与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解读张抗抗的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伪君子》与《哈姆莱特》作为古典戏剧,虽然分属喜剧与悲剧,但是在三角叙事、戏剧结构以及台词信息传递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三角叙事作为戏剧叙事的基本单位,引出环环相扣的剧情,并对戏剧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台词作为联接三角叙事与戏剧结构的桥梁,通过隐藏、暗示、显示信息引发悬念并推动戏剧发展、冲突以及高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四个方面对《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述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构主义"与线性叙事模式的紧密结合。非线性叙述结构的交叉与重叠。非线性叙事结构与小说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事结构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来发掘蕴含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特色以及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英国著名作家多里斯·莱辛凭借《金色笔记》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在该作品中突破传统写作方式,利用随意、片断的叙事手法和网状叙事结构,形成自身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尘埃落定》中具有大量的民俗描写。小说通过对民俗的场景化叙事、民俗的文本构成和民俗的意象化叙事,使得民俗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一部分。民俗经过审美择取与变形,成为反观藏地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较多地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但这种全知视角在文本中表现得极不稳定和多变,根据叙事的客观结果和视角的关系,可归纳为三种叙事形态,全知视角上的全知叙事,限知视角上的全知叙事,限知视角上的限知叙事,前两者是主要叙事形态。但在局部叙事上,确实也出现过一些限知视角基础上的限知叙事,另外,叙事形态还有一些特例。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的基本问题出发,结合海明威的叙事理念,从叙事语言、人物关系和叙事线索几个角度分析《老人与海》"简而丰"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亨利·朗费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的作品曾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广泛流传,备受赞赏。但到二十世纪之后他却诗名骤降。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朗费罗的《乡村铁匠》,着重探讨《乡村铁匠》的叙事聚焦及叙事视角,以及朗费罗在诗中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技巧在诗歌的叙事及抒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叙述情境是叙事作品的构架精髓,也是作者展示高超叙事手段的舞台。优秀的小说家善于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成就其叙事作品。戴维.洛奇在《小世界》中综合运用了"讲述"和"展示"、叙述者与人物、内部聚焦和外部聚焦等手法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学者罗曼司"。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的作品中,动植物常被神秘地象征化与拟人化。通过动植物特殊的叙事手法构造人物角色,推动故事情节。作者是在用动植物比喻人,或善或恶,或奸或诈,动植物和人物叙事互动交织,用动植物教化和感动读者。本人试图在贾平凹《山本》中找出动植物神秘叙事轨迹,阐释其构造人物特色和主题思想两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夹边沟记事》以其纪实性和非虚构性特征成功实现了对历史真实的逼近,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世纪中国小说叙事范式的转型。本论文以《夹边沟记事》为研究支点,以"非虚构"作为切入点,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非虚构"性特征,辨析其与"纪实"之间的异同。且从文学生产体系、知识生产机制观察新世纪小说叙事立场与文学旨归的位移;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发现文学历史叙事的新理念、新方法;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中,探索背后的小历史观之于文学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