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先生以传神且朴实的笔调,描绘着湘西浓郁的民俗色彩。以此凸显湘西乡村居民特有的神采与风韵,体现着湘西丰富的生命形式,使湘西的风情美与人性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沈从文先生对湘西的情感是真挚的,对湘西人民的热爱是真诚的,他通过对湘西人文风情、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的体验,以此展现出湘西独特魅力的创作手段。本文通过阐述《边城》的风情美,解读其中耐人寻味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2.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著名小说家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小说语言独特鲜明,富有诗意,吸取了湘西地区方言,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习俗与文化。本文尝试结合小说文本,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湘西人民生活的平淡而又朴实的描写,让读者跟随作者走的表述走进"边城"湘西的独特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之中。翠绿的湘西河水、质朴的吊脚楼以及连绵的青山与一位老人、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狗就是一幅生动的湘西民俗画。小说自始至终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社会的变革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代变革、人情转换都充斥着整个湘西边城,各种冲突叠加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6.
金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151-152,15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品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写成,因此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自传性的小说。而《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以边城小镇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本文从文章本身入手,通过论述两部作品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比较中日文学的异同,最后究其根源,在于两国传统文学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意识外化过程中符号系统的体现,其表征背后是主体意识的活动内容与活动过程。《边城》浓郁的诗意性语言,反映了作家沈从文的心理诉求。通过《边城》的语言景观探究语言表征背后的主体意识,解读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考,探索作者对于现代意识与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碰撞所产生的价值抉择,而非简单的语言结构,由此形成对小说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一部唯美主义的经典作品,读者都希望《边城》以大团圆收笔,但读到最后却看到了一个哀伤悲痛的结局。沈从文先生以满腔热情写下这篇作品,而它后面隐伏着的是作家人生旅途中所体验到的人生哀乐。在作家描绘的"湘西人性美"的后面,也蕴藏着作家对于人生、生命和民族的空间及时间的深深思索,表达了作家要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道德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0.
从现实性来谈《边城》的美与隐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一部以翠翠的爱情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方面对乡土文明的"美"做了很好的诠释,同时又显示出对优美、健康、自然的精神家园在残酷的铁的现实面前显出某种颓势与非健康表示担忧。因此,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对沈从文《边城》的接受及其嬗变过程研究表明,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边城>是"梦"与"真"构成的小说,这集中体现在人性、人情方面.其人性、人情的美是依托湘西浓郁的风俗折射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婚恋方式;湘西人的本身特性.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边城》,以他那"乡下人"独特的情怀,独特的审美观照,以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演变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种重义而不重利的人生形式;而美好社会和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以优美和谐为主旋律,又夹杂着哀怨凄婉的惆怅情调,充分体现出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是名副其实的9土文学作家。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得多远,永远怀着对故乡的挚爱和对湘西的深情:由对外在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致和人事风物的描绘,到边地民情风俗的分析考证;从对各类人物的洞悉塑造,到对理想、自然人性的挖掘和赞美;从对湘西贫穷落后的深深忧虑到强烈而不卸的责任意识等,无不流淌着浓浓而不衰的湘西情怀。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16.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沈从文的小说,很有一些人感兴趣,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而对他的这篇代表作,争论最多。《边城》的成就不在于写多么深刻的矛盾,而在于表现了作家的某种理想,追求人性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位作家,他以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边城》故事,但在这乡土抒情模式下却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守成意识及对现代文明的警醒。分析作为牧歌形象的边城和反现代性的边城,可以从中看到沈从文先生牧歌咏唱下的理性思考及其背后的彷徨。  相似文献   

19.
论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沈从文的湘西作品中,"河"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它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湘西人视域中"河"的形象、"河"寄寓着湘西人双重人生思考、"河"在湘西作品中的多重意义等三个方面对它进行释读,从而更进一步接近沈从文作品精深博大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