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有十多首以男性口吻唱出的恋歌,这些诗歌在表达男性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慕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的男性视角中作为对象的女性情人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情人形象的分类研究,探索周代男子在恋爱中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2.
双性同体观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重要思想,将实现两性气质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作品《到灯塔去》中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由对立走向和谐统一,是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3.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三个故事里的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里不可或缺。本文将着力分析小说中男性角色的特征,发现"他们"对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找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玛丽·恩迪亚耶自身的经历,分析她在对男性描写时对男性传统形象的突破,由此探究她对女性"内在力量"的书写。  相似文献   

4.
历达 《职大学报》2013,(2):44-46,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是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形象极其细腻极其传神的男性作家,"他被认为是当代男性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1]毕飞宇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朴素地刻画出女人在荒诞的时代、荒唐的社会中,骨子里身体里欲望的挣扎和人性的畸变。《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和《玉米》,表现了不同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类型,体现出了作家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5.
女权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黑人妇女的解放,她通过写作试图拯救处于双重压迫中的黑人妇女,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其中以西丽最为典型。西丽在自身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融合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同并获得解放,成为沃克笔下两性和谐的成功楷范之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英国,工业文明虽然高度发达,但它却使人类沦为了机器的奴隶,变得迷失和扭曲,面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劳伦斯提出了通过调和人际关系来拯救世界,特别是两性的关系。本文从劳伦斯的三部主要作品《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分析其倡导两性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秦腔》被称为"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清风街"便成为式微的故土,与此同时,在《秦腔》中伴随着"乡土世界"消亡的背后是乡土中男性世界的式微。而《秦腔》中的女人们则继续留守在乡村之中,女性品质往往被男性权利所遮蔽。  相似文献   

8.
《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了先民的爱情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爱情生活。在这些爱情诗篇中,女性作者记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历史,抒内心的体验,表达了一种对真诚的爱的渴望与追求。从诗歌所表现的她们在恋爱、婚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中,可以看出她们是一群敢爱、敢怨、敢恨的女性。  相似文献   

9.
"月有阴晴圆缺",在张爱玲看来,这在恋爱、婚姻中就表现为"残缺"。在她的小说集《传奇》中,描述了很多不幸的恋爱和婚姻。她主观上未必想挑起批判社会的重任,但客观上却暴露了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0.
"刺玫瑰"探春在《红楼梦》众姐妹中个性鲜明,品性刚直,胸怀廓达,具有浓郁的男性气质,并且内心深蕴着浓浓的文人情结,这从她房间的挂饰和平时诗作中可以一一解读出来。佩饰的意义和作用在《红楼梦》中屡见不鲜,往往一件佩饰充当人物命运转折的暗示道具,或者成为人物间关联的纽带,如果说挂饰是探春个性气质的隐含体现,那么诗作就是她真性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惯用自然意象作象征来传情达意,作为自然的代表,它们象征着希望、自由和生命力,与扼杀人性、桎梏自由的工业文明相对峙。本文结合劳伦斯的三部重要作品《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分析劳伦斯的象征艺术。劳伦斯借自然意象象征人的心灵、人的情感和欲望,抨击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本能的扼杀和摧残,并以此来揭示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以及寻求男女之间和谐共处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享受浪漫爱情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恋爱心理不成熟、亲密行为过度开放、恋爱态度草率、恋爱"成活率"低、恋爱导致的悲剧增多等等,给大学生的爱情增添了不和谐因素。单相思、三角恋爱、失恋、如何维持爱情、如何对待"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心理困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心理困惑分析了学校和大学生要如何积极应对,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恋爱中的难题,让大学生顺利度过恋爱季。  相似文献   

13.
获普利策诗歌奖的菲利普·舒尔茨在诗集《失败》中始终连贯着一个失败父亲的形象,本文正是要剖析寻找男性心理中尤其是父性忧郁气质点的原因,以文学理论与交叉学科为根基架构和准则,内部研究结合文学的外部手段深入了诗集里这位"父亲"失败的意象,找到了历史流传下来的独特的男性气质、家庭对父性与男性间的真空隔离和社会时代背景对父性的压迫成为了诗集中父性的构建及其代表的中下阶级普遍父亲心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的"田园三部曲"(《毒日头》、《月亮谷》及《大房子中的小女人》)是杰克·伦敦后期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伦敦凝注了对美国历史、现状、文化形态、自然环境、美国精神等多方位的严肃思考。然而,这些作品并没有得到我国批评界足够的重视,批评界要么忽视它们,要么贬低它们。这种批评现状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风俗文化、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各种观念意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男人和女人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由于性别的差异和角色的特殊性,女性语言往往具备与男性语言不同的特征。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话语,剖析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特别关注婚恋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及男女形象塑造。其笔下大量出现的"失势男人"和觉醒女人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性别议题的深层思考。"失势男人"解构了男权中心文化主宰下的男性形象,对女性的觉醒起到了反面启蒙的作用,并为女性的主体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性。透过作者塑造的这两类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廖辉英为探索一种合理的两性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达吉雅娜的女性主义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为女性主义理论作了一次诠释。女主人公达吉雅娜这一形象的前后变化证明了"女人并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这个诠释过程以达吉雅娜与叶甫盖尼·奥涅金关系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她最初不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还没有变成社会主流话语中的"女人";后来,她所以被奥涅金接受,是因为她已经完成了变成"女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革命+恋爱”写作模式的首创者,蒋光慈对革命的热忱显而易见。然而,迎向的同时也伴随着游离。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明显的流浪气质,在革命中的彷徨、在恋爱中的游荡都是心灵无所归依的体现。这是对社会和自我的双重书写,既展示了历史混乱时期个体普遍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与自由意志间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流浪情结是蒋光慈“革命文学家”形象下“私”的、“个人”的一面,作为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人化创作,它能够为解读蒋光慈的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女性形象丰富 ,主要分为家庭中的太太和家庭中的小姐两大类。家庭中的小姐又分为 :旧式小姐、从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仍落入旧苑的女性、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各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和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其女性形象几乎都面临着生存与婚姻不幸的困窘与危机 ,她们骨子里仍然是男性的依附。  相似文献   

20.
从西周封建礼制的开始创建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朝代更替,女性受到了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和摧残,在婚姻中的地位不断跌落,从恋爱中的自由者,到婚姻的附属品,再到政治的牺牲品,直到妇权彻底丧失,最终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