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美国必先学习其政治制度。每种制度设计必然以一定的人性预设为其逻辑基点。美国的制度设计就体现出了人性恶的预设基点。人性恶的传统在西方文明中源远流长。并且这种人性预设在美国的制度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为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这为美国的高速发展立下不朽功勋。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环节包含了两个方面:"人性有善"与"人性无恶".人性有善即人性具有向善的趋势,说明了人性善的可能性,是对性善论的正面证成;人性无恶即将恶从人性中剥离,是对"性可以为恶"的证伪,从反面表明了"性善"的完全性.在孟子人性学说的论证中,人性善的证成与人性恶的证伪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两个环节就是通过树立尧舜这一道德典范而逐渐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喜剧,重点刻画了戏剧中的女主角,他把这些女主角刻画成智慧的化身、美的化身、友谊与爱情的化身,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理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求利动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前提和终极动力,但也是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廉政制度的设计需要对其作用范围内的人们的最基本的行为作出预期,而这一预期又以一定的人性本质为假定前提,以人性恶为假定来设计廉政制度的出发点,使防范任何人滥用权利谋取私利成为可能,但这并不否认人具有向善的可能,而且还对人性善保持着相当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时人性的探索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话题.陈昌平的中篇小说<肾源>中展示的性善与性恶的斗争.深刻、感人,为探讨新时期人性的创作提供了又一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历来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先秦时孟子主张"性善"论;告子主张"生之谓性,性无善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宋代关学代表张载则强调"天人一气",他认为人以天性为本性,"性"是一个"合两"、"极总之要"的大范畴,它囊括了天性、物性、人性及三者的统一,三性统归于一"气",旨在与佛教的本体"真性"与见闻"自性"相区分开来,可谓是中国自先秦以来"性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荀子礼治思想的构建是基于其人性论,以礼为核心,礼法并用,从而实现政治秩序重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对荀子之礼治思想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性恶说是其礼治思想的出发点.但是,荀子所构建的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并非只具有性恶的内涵,也具有性善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因于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发掘。而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体现出了平凡的人在困难的世界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沉思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把人生所面对的苦难当做是推动人们不断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苦难刻画,来展现它们的美好心灵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将小说的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层面,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平凡的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上海为背景,反映大都市人物的病态生活。另外,施蛰存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等新兴创作手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感觉派"小说。施蛰存这种将现代派的手法与小说融合的做法,丰富和发展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性,使得新感觉派小说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13.
历达 《职大学报》2013,(2):44-46,19
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是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形象极其细腻极其传神的男性作家,"他被认为是当代男性作家中最关注女性命运的人。"[1]毕飞宇用冷静、细腻的笔触朴素地刻画出女人在荒诞的时代、荒唐的社会中,骨子里身体里欲望的挣扎和人性的畸变。《哺乳期的女人》、《青衣》和《玉米》,表现了不同女性所面临的悲剧命运类型,体现出了作家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4.
西方契约论思想多从人性出发 ,指出人们通过契约建立起国家、社会 ;荀子从性恶的人性论出发 ,阐发国家、礼法制度的起源。两种学说有某种相通之处 ,对此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哈里顿·恩萧作为希斯克利夫复仇的产物,人性遭到摧残和扭曲,他却爱希斯克利 夫,并快乐着。他的人性在小凯瑟林的文明与爱的牵引下复苏了,正是他的人性复苏展示了《呼啸 山庄》中人向往文明、渴望爱的人性是不会被毁灭的这一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文坛大师,他塑造的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有独特的意义。祥林嫂的苦苦挣扎、单四嫂子和华大妈的愚昧、爱姑无谓的反抗、子君独立宣言的终结,每一个女性形象都是带血的。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鲁迅表达的或是对人性的鞭笞,或是对社会的呐喊,最终表达的是对封建主义的不满,期待每个人都能够从沉睡中觉醒。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比较浓烈的悲情性格色彩,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由爱情生活的美好向往。《半生缘》这部小说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个人,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曲折的故事。作者以三个人的故事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于女性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展现了文中不同的人物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伦理的土壤,每种伦理理论的构建,不管有没有意识到,都必须建立在明确的人性论基石上。《新伦理学》虽然花了很多笔墨来阐述人性问题,但最终没有涉及到人性问题本身。这在于王海明对人性本身的隔膜,在于他认同了道德人性论传统。客观地看,理性和道德都属于认知判断或价值判断,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之内在事实。以此来看,人性客观地敞开为生命存在之自然本性和文化本性两个维度六个扇面,由此生成以“生-利-爱”为轴心,以性爱、血缘为基石,以求群、适群、合群为敞开平台,以“生己-利己-爱己”和“生他-利他-爱他”为两翼生存扇面的人性方阵。这一人性方阵的行动敞开朝向,就是懒馋贪与勤俭智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一对立统一运动的人性朝向进程中,人的利益追求行动和生活是适度乃善,逾度则恶。  相似文献   

19.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威廉·索姆赛特·毛姆以犀利的笔触创作了大量刻画鲜明人性的短篇小说。作为爱德华时代雅俗共赏的大家,毛姆有着挥之不去的绅士情结;受制于文化环境和个人成长历程,这一情结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是矛盾的。《午餐》讲述了青年作家与中年妇女共进午餐的故事。文章拟从绅士情结的角度,解读男主人公对绅士身份的抉择,探寻折射在毛姆自身矛盾的绅士情怀及他的理想绅士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