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学术界,中世纪大学及其自治往往被视为大学的典范,这主要源于中世纪大学拥有的社团法人身份、特许状以及特权。但中世纪大学只是中世纪社会环境的产物,社团是中世纪特有的法律形式,其实质是特许法人。中世纪大学的特许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契约,而是身份的认同协议,其权利的实质是特许权。研究中世纪大学,其意义不在于回到中世纪大学,而是为了更加客观而清晰地认识中西方大学的传统,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
现代大学自治精神来源于中世纪大学自治。中世纪大学自治权的确立过程揭示了中世纪大学的生存之道:中立的政治立场为大学提供了生存的价值取向;社会服务职能赢得大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持;大学的社团性结构奠定其生存基石,为其提供精神的引领。  相似文献   

3.
由于经济与理性的复苏,中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首先,作为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中世纪大学组织从"与上帝事业融为一体"趋于"主动依附于国家",并在课程、考试、学位与管理诸方面呈现民主化倾向;其次,随着中世纪大学自我"封闭"与贵族化进程,兼具自治、自由、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中诞生;最后,中世纪大学是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表明,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与理性精神继续顽强生长在中世纪共同的宗教范式内,并渐渐趋向中世纪大学内部统一的理性原则,从而为19世纪大学"理性共同体"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可以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知识与理性复苏的产物,开始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中世纪大学通过自身理智力部分满足了教会对知识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获得了适合自身功能与定位的生存空间与合法地位;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理性的萌芽与逐渐制度化时期,并由此深深打下了基于学术与知识的"理性共同体"烙印。  相似文献   

4.
学术自由的概念经历过历史的衍变.中世纪大学中的“学术自由”主要是指大学和大学师生作为个体以及由其组成的社团整体所享有的特许权的总和,包括结社自治、罢课、迁徙、教会司法、通行执教资格等.博洛尼亚和巴黎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策源地,它们获得的特许状(令)是中世纪大学之“学术自由”的例证;中世纪大学教师加兰的约翰留下的信札对理解与阐释中世纪的“学术自由”也有重要的辅助意义.本文通过对官方与私人两类史料进行考查与释读,厘清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与近现代学术自由的分野,剥离教研自由与大学在中世纪起源时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大学对自治的追求,始于她诞生的第一天。最早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就发端于学生同乡会在反抗公社介入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生联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型大学"。巴黎大学的诞生,也是教师与基督教会相互斗争而后又相互妥协的结果,教师最终成为学校的主导。这些中世纪大学在与国王和教皇的斗争中,渐渐使其自治合法化。尽管自诞生至今,大学的价值追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大学对自治的追求。这里所讲自治的核心在于,大学可以在自主处理内部事务、自主选择与外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大学自治的兴衰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自治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而高校的行政化日益增强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热切关注。现代大学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要想领会大学自治的精髓,只有回到现代大学的发源处——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沿革去寻找。中世纪大学自治的兴衰史揭示了中世纪大学行会式管理中的民主精神就是大学自治之内涵。外部世俗力量对这种组织内部的民主精神的破坏必将导致大学自治的死亡。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便失去了追求真理的力量,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为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大学若干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国庆 《教育学报》2008,4(6):44-48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从历史的角度对中世纪大学的自治与外部干预、国际性和区域性、职业性和非功利性、民主性和等级性、一致性和多样性、保守性和进步性等特征加以重新审视,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中世纪大学,而且也将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8.
走出象牙塔: 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出象牙塔:从“威斯康星思想”到“相互作用大学”苏州大学唐斌尹艳秋关键词:威斯康星思想相互作用大学职能考察高等教育的历史,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到今天,高校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总是在不断发生变革:从最初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演变出今天的教学、科研、社会服...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5,(5):94-100
在西方大学史上,"教授治校"与中世纪大学自治和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相伴而生。文章对教授治校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其合理性进行重新审视与批判,以期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教授治学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的前身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古希腊罗马文化及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而人文主义乃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以教育为本的思想。从历史的视角深入探讨古希腊罗马高等教育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思想,在高等教育日益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当今背景下,在帮助人们理解当代大学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和困惑以及促发人们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等方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