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2.
李玮 《大观周刊》2011,(26):168-168
语言哲学的中心论题是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代表了他的前期哲学体系,探索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或说在语言层面上呈现的现实。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逻辑哲学论》中的著名理论——图像论则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及现实关系之哲学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1944年11月,在给自己学生马尔康姆的信里,维特根斯坦说:“假若你不想受苦,你就不能正确思考。”这样把受苦作为获得正确思想的条件,除少数宗教哲学家以外,在当代思想家的语录中是极少见的。 不过,维特根斯坦表达思想的方式近似程朱语录,以提示、纠正、释疑、解惑为主,缺乏一  相似文献   

4.
<正>在对日常语言分析尤其是对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通常理解中,一直存在的滥觞即对“实指定义”的批判,这一批判针对一种“贴标签”式的语言教学法。虽然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将这一问题以诸多平实并且在操作上实际可感的方式加以描述,但由于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反哲学”定位,“实指定义”批判迅速地在一些研究中“上升”为一种“理论立场”,也就是将“实指定义”抽象为某种传统哲学的共性特征。这种“上升”带来了两个方向上的后果。首先,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普遍发生了转向,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观被认为是这一时期不可逾越的巅峰。在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奥斯汀和塞尔逐步从全新的视角探讨语言哲学问题,建立并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了两者在语言的意义及存在方式上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9月20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维特根斯坦与哲学》格雷林译林出版社2008年《佛学大辞典》(上、下)丁福宝  相似文献   

7.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哲学思想前后发生了明显转变:前期,以语言图式论为代表,其极具人工语言学派的观点注重对语言逻辑结构的静态分析;后期,以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性为代表,回归日常语言学派,主张从语言的实际用法出发,在使用场景中对语言进行动态研究.其前后巨大的转变,存在着一条隐秘的逻辑线索,以语用学角度辩证统一了分散于传播学不同视角的观点.其中,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观对于主体性、互动性和社会控制因素的兼容性更是可以成为勾连传统传播学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据说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伫立门前长久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谎对一个人有好处.为什么他还应该说真话?”大约半年前,我也曾站在北京街头掂量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买盗版书不会被工商抓住,为什幺还应该去买正版书?”思考的结果是,少年维特根斯坦隐瞒了身为犹太人的事实,而我则花10元钱买下了盔版的《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提起欧洲思想史,人们会想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尔、伏尔泰、洛克、黑格尔、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这是几乎所有“思想史”著作的主流,当然也是奥地利历史学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实话实说,《在那西天取经的路上》是自己迄今为止看到的最真诚的一本关于创业的好书。取自真材实料,侃侃而谈;文风犀利幽默,读来酣畅淋漓;飞扬跳跃的思路,更是唤起青春的荷尔蒙,让人冲动不已。维特根斯坦说,不要看一个人说的和  相似文献   

11.
就某种程度而言,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都是开放社会的敌人,他们智力上的过分优势,使他们滑向了暴政的边缘。所以我更相信,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那哲学史上传奇的10分钟,并没有任何哲学含意  相似文献   

12.
欲禁故纵     
据说亨利·詹姆斯至死都是一位处男,和男人、女人都不保持密切交往。维特根斯坦的朋友们一度被定期召集到他家中,听他用"高亢清楚的声音诵读自己的罪",其中一项是:多数人以为他是处男,"但他并不是——年轻时他和一个年轻女人发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战后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马斯·伯恩哈德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外在者状态。对他来说,进入主流就意味着同流合污,而文学奖正是主流招安异类的工具,真正的作家不应该忍受这种侮辱。“给一个人颁奖,无异于往他脸上撤尿。”他在小说《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里写道。  相似文献   

14.
陆明明 《大观周刊》2010,(48):20-21
维特根新坦哲学与康德哲学有某种深刻联系,"语言批判"和"理性批判"的核心都是"划界问题":本文比较了康德的"划界"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划界",通过各自为知识划定的经验的界限和语言的界限及其后果,来探讨两人思想的相似联系和伦理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马妍妍 《新闻界》2012,(1):13-16,46
社会性媒体作为新近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社会性媒体是主要依托互联网,使用一种可接近和可扩展的出版技术,旨在进行社会互动的媒体。本文主要运用麦克卢汉、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的理论对社会性媒体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性媒体同时具有私人性和公共性,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游走在私人性和公共性之间。  相似文献   

16.
对中文领域内的大学生阅读进行了综述,将相关研究分为大学生阅读外显行为的调查研究,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数量、阅读倾向、阅读影响因素等;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分析探究,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观念等,以期对现有的大学生阅读研究做出梳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按阅读的行为特征将阅读分为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早期阅读以朗读为主,具有出声和互动的特点,是视听阅读同时进行的多维阅读方式。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促使了阅读的演变,分化出了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这种单维的阅读方式。一直以来视觉阅读都占据主体,而听觉阅读则处于次要位置,直到近几年听觉阅读获得了迅速发展。文章在视觉阅读与听觉阅读对比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听觉阅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时下某些研究阅读的文章中,存在着大量习得的概念性误读,动辄将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根本对立,将“浅阅读”混同于数字阅读,不但混淆了阅读载体与阅读对象、阅读方法的差异,还将阅读效果与阅读载体混为一谈。细究起来,这种想当然的研究,结论总是牵强。阅读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必得厘清阅读的内涵与外延,高屋建瓴,把握阅读本质。本文针对阅读研究中常见的概念性误读,就阅读、阅读载体与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宗旨展开辨析。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文精神的图书馆阅读关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人文精神的图书馆阅读关怀是由前阅读关怀、阅读关怀、后阅读关怀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前阅读关怀包括:阅读可获得性的关怀,关怀读者的阅读兴趣及动机,关怀读者的个性和特色,关怀公共阅读环境。阅读阶段的人文关怀包括:对阅读感知的关怀,对阅读关注的关怀,对阅读记忆的关怀和对阅读评价的关怀。后阅读阶段的人文关怀包括:对阅读联想的关怀,对读后反馈信息的关怀和对阅读隐私的关怀。构造适宜大环境的阅读关怀是图书馆阅读关怀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20.
微阅读时代,大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要适应这一新变化,从设立阅读推广岗位提供微阅读服务,丰富阅读活动形式,倡导阅读的互动性,倡导多元化阅读等方面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