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考察了关于王道士名称的6种原始资料后指出:王道士俗名王福琳,出家为道士后称王园禄,逝世后按照道教习俗被称为王园箓。至于目前最为流行的王圆箓,至今并未发现确凿的文献依据。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应将王道士称作王园禄。  相似文献   

2.
王天怡 《辅导员》2014,(13):90-91
时间:明朝前后 地点:大街 人物:老乡(卖梨人)、道士、群众、酒店伙计 [一天,有一位老乡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个儿大汁甜,价钱很贵。这时有个头戴破帽子,身上穿着旧道服的道士走了过来。]道士:(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老乡)给我一个梨吧!我渴得厉害。  相似文献   

3.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4.
《道士塔》中,道士王圆篆被认为是敦煌石窟的最大罪人.我觉的这有点冤。[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好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名的散《道士塔》中。有“我好恨”一语。表示了敦煌物因为种种原因流失海外,他的恨恨不平。“我好恨”于是在《道士塔》的教学中,常常拿来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6.
十余年前,自己作为内陆地区黄土地上一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初次读到《道士塔》,心情是亲切而又复杂的;十几年过去了,在强大的全球化语境中,面对着西方的强势话语,再读《道士塔》,心情依旧是亲切而又复杂的:那是因为作品写出了弱势者的境遇,写出了弱势者面对强势者的尴尬。  相似文献   

7.
一、道士的骗术古时候,有三个考生即将赴京考试,就相约一起去找个道士问前程。道士未等三人说明来意,就伸出一个指头,三考生不知其意,求道士言明。道士拿起拂尘  相似文献   

8.
王天怡 《辅导员》2014,(Z1):90-91
正时间:明朝前后地点:大街人物:老乡(卖梨人)、道士、群众、酒店伙计【一天,有一位老乡在集市上卖梨,他的梨个儿大汁甜,价钱很贵。这时有个头戴破帽子,身上穿着旧道服的道士走了过来。】道士:(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老乡)给我一个梨吧!我渴得厉害。老乡:(瞪了道士一眼,生气地冲道士大喊)不给!穷光蛋!滚远一点!道士:(再次哀求)求你了!我真的很渴!帮帮我吧!老乡:(冷笑)来到这里连水都喝不起!还不如死了呢!道士:(缠着老乡)可怜可怜我吧!就给我一个!  相似文献   

9.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方广锠先生《王道士名称考》一文披露了一份敦煌遗书的新材料,封面有疑似王道士本人书写墨迹,其中"福琳"方先生认为是王道士的俗名。本文从语言习惯、断句规则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福琳"并不是王道士俗名,而是另一位佛教人士。  相似文献   

11.
《崂山道士》一文中,王七心中的"道"是道术,而道士心中的"道"是完整的道教思想。道为本,术为末,王七的"道"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道士的"道"则包含着更为宽广的救世理想,是蒲松龄对中国本土道教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据《苏轼年谱》,元丰八年(1085)八月下旬,苏轼从常州赴知登州任途中经过扬州时,杨康功献醉道士石请苏轼赋诗。在次年九月,苏轼在大风淮口舟中写下《醉道士石》诗。由此看来,苏轼作此诗时,他只是凭他的记忆写,石仍然为杨所藏,这就排除了苏轼在石上自书的可能性,现存于山东青州博物馆里的醉道士石上的苏轼的《醉道士石》诗并非苏自书,当是后代好事者所为。  相似文献   

13.
明代刘元卿算不上名人,只是万历年间的一个礼部主事;他所撰写的《贤奕篇》也不是什么名著,但其中有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颇为有趣。王婆以酿酒为生,有个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喝了几百壶酒也没给钱,王婆却没计较。一天,道士说,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没钱给你,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据说算得十分灵验,前往找他算命的人很多。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在进京之前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于是他们就到道士那里,说明来意,点了香,叩了头。只见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拿起拂尘一挥,说道:“去罢,到时自然明白,此乃天机不可明言。”三个考生只好怏怏地走了。  相似文献   

15.
种梨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坡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币一枚,付道士。道士  相似文献   

16.
宋代道教文学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道教文学创作丰富。道教的宫观建筑、斋醮礼仪、道士生活等往往是文学题材的一部分;道教的步虚词、青词等具有文学性。道士的文学创作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其创作也别具风格,具有超凡脱俗的神秘之美和奇崛之美。  相似文献   

17.
幽暗阴森的原始丛林,遮天蔽日,妖兽横行,深处到处是深不可测的沼泽。突然,丛林外传来一阵杂乱、急促、沉重的脚步声。一个手持伏魔杖的白袍道士,带着一群斗志高昂、身怀绝技的伏魔战士闯入丛林。白袍道士神情自若地向密林深处扫了一眼,单手向前一挥,示意伏魔战队继续前进。这时,四周人影晃动,伴随着“嘿吼!嘿吼!”的呼喊声,一群黑影向伏魔战队围扑过来。  相似文献   

18.
文苑小品     
种夹竹桃的道士
  钱穆先生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道观,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先生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但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钱穆先生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先生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士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相似文献   

19.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县正堂申谕》为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敦煌县政府下达给王道士的官文,要求王道士对敦煌写经严加管理。敦煌研究院藏《催募经款草丹》则是王道士追索经款的底稿。论文对这两件文书进行移录并对相关史事进行考察,对敦煌学史有一定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化之边     
孟静  小果 《课外阅读》2008,(7):36-37
我们曾经用什么界定了文化的边缘?读过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我心中充满了疑问。王道士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中国落寞文化悲哀的缩影么?王道士太过于卑微,如此一个卑微的人却看守了整个敦煌文化。试想,如果当时敦煌文化不在中国落寞,岂不是对大英帝国所修的多所博物馆的侮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