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儿童灾难后心理应激状态下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了不同灾难下儿童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并对经历地震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提出一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突发灾难中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灾难对救援人员产生的心理危机,是指救援人员在灾难救援过程中,面对灾难应激源,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救援人员由于长时间身处灾区救援的第一线,时时经受着各种负性应激源的刺激,诸如掩埋在废墟中的尸体、经过长时间抢救又死亡的伤员、阴阳相隔的亲人别离等等,所以他们在此期间,往往会产生各类应激性的心理危机状态。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可能演变成慢性和长期的身心疾病,给这些救援人员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郑琰 《教育导刊》2010,(3):72-75
突发灾难事件常常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与成人一样也会罹患PTSD的观点已逐渐为人们接受。本文就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特点及干预治疗进行介绍,试图为我国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后儿童PTSD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于经历灾难之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我们应当予以关注.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应遵循正常化、协同化和个性化原则.当前的几种主要干预方法之中,认知行为疗法(CBT)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本文重点介绍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情绪和人际调节技能训练法(STAIR).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发生时,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儿童不但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恐怖场面,有的还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或其他亲人,地震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本文从相关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工具和干预策略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以期促进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地震、车祸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幸存者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受灾儿童而言,PTSD更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识别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发现:灾区人员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半数以上的灾区人员需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角色上的差异,女性不良反应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的灾区人员对灾难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心理救援中应更多关注地震中的受伤者及死者家属。因此,应针对地震后灾区人员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加强人们对地震知识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注重开展专业的心理救援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模型,加强心理评估工作,以为将来发生的灾难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大地震,使灾区儿童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亦需重视心灵重建。本文介绍了创伤、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及各种干预策略,以期为灾区儿童健康心理素质的重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12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状况进行测查,并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及苦恼表露指数量表对二者与焦虑的关系及影响力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与应付方式量表的自责及苦恼表露指数存在显著相关(P<0.01),特质焦虑和应付方式的合理化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苦恼表露指数及应付方式的自责因子对焦虑的解释贡献率达15.0%;结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需增加其对他人的苦恼表露,同时对地震这一负性生活事件也应避免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如自责、退避等)去面对从而逐渐降低其焦虑等不良心身反应。  相似文献   

10.
地震后青少年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在地震后的3—4周,灾民的社会接触、焦虑和有关地震的强迫观念有所上升,在3~8周关于地震的谈论和想法突然减少,但间接的、与应激相关的反应却有所增加,灾民可能会在情绪上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比如,总是记起灾难场景,强烈的恐惧感、经常做恶梦,对日常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对环境的反应持续处在高度警戒状态,变得沉默寡言,闭门不出,不愿意与亲友交谈,过度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1.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干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游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游戏治疗是适合儿童危机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本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方法。绘画、互说故事、玩偶游戏、棋类游戏等,及其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成长:灾难与进步相伴而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会导致焦虑、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非常态反应和更普遍的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 growth,PrG)等常态反应.目前学界对非常态反应研究得较多,但对普遍的常态反应却研究得较少,而对于灾难后的心理干预与心理重建而言,普遍的常态反应更需要系统探讨.本文从临床角度总结分析了PTG的相关研究,提出PTG包括真正的成长、潜在的成长与自我增强错觉三种基本成分,并据此分析现有研究.最后,文章基于PTG的预测与影响因素,针对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重建,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心理剧疗法是团体疗法的一种,是适合儿童危机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心理剧疗法的主要特点、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运用于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应激源包括救援中的伤亡事件、救灾现场的残酷情景以及未能有效施加救助的自责,人格特征,参与灾害救援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救灾之后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均有影响。未来研究应制定消防员的选拔标准,纳入与PTSD有关的心理因素的测查,重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预防或降低PTSD发生;消防员处置重大事件之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建立消防员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突发的汶川大地震,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地震发生后不久,心理专家纷纷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大媒体也不断介绍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有专家表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大楼的置盖、街道的再修,受灾同胞的心灵深处同样需要抚慰,灾区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和相关人员,这也让人们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心理学类专业上来。  相似文献   

17.
严重灾难事件发生时,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如沮丧、紧张、焦虑、恐惧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精神创伤可引起诸多心理变化,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文拟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概念(简称PTSD)、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及干预策略作阐述,以期促进遭受重大灾难事件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干预者,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而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学校应该对辅导员进行积极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恢复管理,降低他们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概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平安校园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名高二年级女生因童年早期经历汶川地震与亲人离世,十年之间仍会出现怕黑、感觉房屋晃动、思维插入、闪回、惊恐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针对这种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案,辅导老师提供了共情、抱持的咨询关系,让来访者释放内心的情绪,并采用稳定化技术及资源取向,稳定情绪,挖掘来访者内在、外在资源,让来访者看到希望,激活内在力量。  相似文献   

20.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地震给灾区群众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文介绍了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预测因素、评估工具、干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