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圆明园兽首"回归"的话题,至今已经是第三拨。每次都是,各种高涨的声讨之声伴随着拍卖的开始泛起,也随拍卖的结束而消声。从保利购回三兽首,9年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星的报道是近些年来娱乐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星新闻报道从一种名不见经传的报道方式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明星"效益的背后隐藏着庞大的经济利益链条.在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媒报道明星屡屡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特别是"非公益性"信息的泛滥,不仅无益于传媒和明星的公众形象,也造成了社会道德的整体下降.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全球五大洲进行,国际社会作出了种种反应,中西方的传媒大战在国际舞台上短兵相接.在这一全球瞩目的媒介事件报道中,准确地向社会通报奥运圣火这一涉及公众情感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件,及时传达北京奥运会的声音,是中国传媒的首要职能,也是中国传媒破解西方传媒单极化话语霸权垄断,有效实施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4.
佳士得强行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事件是个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法两国民间力量就拍还是禁拍的争端进行了交锋与较量,其情节之曲折、故事之生动、人物关系之复杂、利益关系之隐秘,抓住了世界的眼球。本书讲述了佳士得强行拍卖中国文物,最终受阻的来龙去脉,为人们展示了兽首拍卖与反拍卖事件的生动图景。本文选编自该书。  相似文献   

5.
从圆明园兽首拍卖报道看主流媒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明园兽首拍卖再次激发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媒体也发现了可以持续报道的热点.本文指出,媒体是民族主义话语倡导者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通过媒体平台,民族主义的话语得以进入公共表达,影响社会舆论,并与国家的某些制度安排形成互动.通过个案分析,本文呈现了主流媒体与民族主义互动的逻辑,而网民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对民族主义建构起到了叠加放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民族主义及其媒介建构的分析,试图阐释主流媒体在圆明园兽首拍卖中民族主义情绪的调动及其背后的政治和商业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6.
今年二三月份,一次看似寻常的拍卖成为国际新闻热点: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激起国人的愤慨,从而引发了跨国诉讼和追索.在追索国宝的过程中,齐鲁晚报(以下简称晚报)的报道以反应迅速、现场感强,分析深入、把握准确而独树一帜,受到同行们的赞许.此次报道持续近半个月,刊发内容两万余字,其中不少稿件被国内其他媒体所转载.  相似文献   

7.
"艳照门"事件使我们看到传媒操守的失范,也看到众人潜伏的偷窥心理.传媒的娱乐化、低俗化拷问着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充分发挥"社会嘹望哨"、"预警器"和"安全阀"功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代传媒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富士康事件报道中传媒人文关怀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到5月,我国的传媒对于富士康公司员工发生的连续跳楼自杀事件,沉浸在"N连跳"中不能内拔,各大传媒关于富士康事件的报道中.不断创造着新词汇,用十几条人的生命铺就了一些传媒狂欢之路.现在冷静下来,有太多的问题值得传媒检讨.  相似文献   

9.
"简单地说,拍卖兽首,就像有人到你家里撒尿,你说,哎这不行,他还做,那我就一巴掌过去"神秘买家蔡铭超一时成为焦点。近日,蔡铭超来到北京参加香港某电视台节目录制,事后《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对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报道是践行"四力"的具体实践,这一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亲和力,能从微观事件中娓娓道来,反映宏大主题.本文以《湖北日报》"跟随企业办事记"专栏为例,从选题选取、采访技巧、呈现方式三个维度,阐释如何做好体验式报道,让新闻作品更精彩.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一种我国特有的传媒内容的现象,即道德"绑架"内容。这是指新闻报道中不遵守新闻从业准则,意识形态挂帅,以"道德"名义扭曲基本事实或具体情节。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道德"绑架"在这类传媒中的表现,并从三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以"公众利益"、"道德宣扬"的名义而又在具体行为中不遵守基本的道德(体现人性、敬畏生命、实话实说、守法等等),这就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手段的合理合法与目标的正确,应该是对应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歪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我国传媒从业人员的主要问题是在报道新闻时缺少道德意识,进而缺少职业道德意识。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中发生记者“受贿丑闻”事件以来,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问题被提上日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就学界讨论而言,新闻(传媒)职业道德、新闻(传媒)职业规范、新闻(传媒)伦理等等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  相似文献   

13.
周俊 《青年记者》2012,(7):35-38
职业意识 (一)新闻从业者的兼职或社会活动,是指新闻从业者在工作时间以外到其他单位或部门兼任某种职务或从事某些活动.这可能影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形象、传媒的公信力、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西方传媒提出“实际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冲突的迹象”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3·14"西藏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藏独"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是检验传媒职业化素质的重要准绳.本文以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与CNN(Cable News Network)2010年"菲律宾人质事件"(Philippines siege)的相关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西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体裁呈现、内容...  相似文献   

17.
气候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所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即要求人类从道德的角度上了解气候知识,提高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与决策能力。西方传媒对气候新闻的过度报道或选择性报道,遮蔽了人类对本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从而带来气候伦理的灾难和导致新闻的不公正性。因此,气候新闻报道必须注意几个环节,一是增加连续报道;二是保证新闻的科学性;三是加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世界传媒发展史看,大众传媒出现后经历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民主社会的大众传媒又经历了传媒政治化、传媒商业化、传媒垄断化3个时期.在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亦不相同.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是,在媒介体制转型中,应该注意强化媒介产品生产的道德考量,警惕改革中资本逻辑对传媒业的过度操纵,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9.
传媒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建构着传媒自身形象.本文即希望通过考察<东方早报>、<兰州晨报>、<南方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四家都市报关于"三鹿奶粉事件"近三个月的报道,对都市报在"三鹿奶粉事件"报道中所建构的媒体形象作一个整体呈现.  相似文献   

20.
杨庆  任安 《青年记者》2008,(14):44-45
从"西藏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的"新闻帝国主义" 连日来,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违背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理的错误,这些错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偏见,是西方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典型表现.大致而言,国外媒体关于西藏事件报道的谬误可分为以下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