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德性相对于教师道德,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自我修养,自我陶冶,自我充实,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教师德性超越了教师道德的群体性,把“德”指向了群体中的个体。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道德的进步,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德性的提升,而教师德性的成长,又与教师的自律度、理解度、宽容心、责任心的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其核心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德性修养。课堂教学开展师生互动,课外学生问题解答利用网络,教师开展校本教研集合群体的智慧,学生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与家长的沟通都离不开教师有崇高的德性修养。现实证明,德性修养与教学质量的优劣成正比。因此,加强教师德性内涵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教师培养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新时代的教育事业需要大量的卓越教师来支持。师范生想要成为一名卓越教师,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教师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崇高的师德修养。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应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价值的实现。师范大学应加强对教师学科专业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修养的培养,革新教师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宋晶  周同 《职教通讯》2012,(34):71-74
职教教师的德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职教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职教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相对于外在的师德规范,职教教师的德性具有内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促进职教教师德性的生成,一方面,需要重视职教教师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即加强职教教师德性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激发职教教师的主动性,引导其自觉地进行德性养成。  相似文献   

6.
教育仁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也是教师个体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德性。教育仁爱德性包括义务的德性和美德的德性,作为教师义务的教育仁爱赋予全体学生被爱的权利,作为教师美德的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真诚善待所有学生,它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实践统一。其伦理价值体现为有益于彰显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益于实施情感教育,有益于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涵养教师仁爱德性应秉持教育生活理念,将社会培育与个体修炼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塑造中的价值主导作用,又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向善而行的道德愿望,在不懈追求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7.
教师同时担负着多种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人格的培育者、学科教育的研究者等。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所担负的责任,并努力实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更新、职业道德、学科研究、人格修养等方面不断实现自我提高,加强自我修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相似文献   

8.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内心状态和精神品质,其外在表现是教师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责任意识。教师德性养成不是依赖个体力量的发挥,而是通过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群体性力量达到的。教师德性是教育实践活动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所说的教师德性,不是完全忽视教师自身的生成性和创造力,而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张扬之上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主动、自觉、持续地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实现教师德性群体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敖雯  尹敏 《文教资料》2012,(23):128-129
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包括教师善的品质、公正的品质和责任感。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时以教师的善,不断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公正的品质去理解关爱学生,教师的德性才能逐渐养成,才能担负起教师角色,教育潜能才能充分实现,并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才具有一种道德力量,从而充分体现教师德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面对传统与现代性的文化冲突,教师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出现了紧张局面,宗法权威遭遇自觉理性,德性伦理让位规范伦理,整体性丧失而带来生命意义的单向度,对当下的放逐而带来生存价值的虚无,并在国家代言人还是托管人上焦灼不安,在科层权力和专业权力上矛盾重重。要消除紧张、实现幸福,就需要正本清源、需要教师教育的启蒙以及教师的自我解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