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教育就是STS教育.将"STS教育"渗透到乡土地理教学环节中,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框架,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大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乡土地理教学的STS教育目标体系以及STS教育观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科本位的思想,而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科学品质等科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本论文在简单介绍STS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以新课改为契机的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一些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汪兵 《巢湖学院学报》2007,9(3):146-148
STS教育是当今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是高职学校《仪器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STS教育及实践教学的理论出发,对STS教育与高职学校《仪器分析》实践教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对高职学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开展STS教育作了理性思考。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将分析化学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和重大的社会问题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在高职《仪器分析》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目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以及教育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其宗旨是普及STS知识,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使人们形成一种科学、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价值意识——STS意识。基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高师《科学·化学》课程改革应当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充分体现和渗透STS教育思想,使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5.
STS教育是融科技与人文意识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现已成为培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在科学教育专业中设置STS课程,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阐述了在STS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最后提出了STS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STS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与社会”或“科学技术研究”。STS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即STS的教育观。在科技强军和国家提倡科学的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军事教育领域(尤其是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应特别重视STS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生活和发展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一起作为科学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STS教育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S教育是以研究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科学教育。STS教育的思想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在高职化学教育中合理渗透STS教育,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STS教育,是科学(Sic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的简称。是以科学、技术、社会关系为重心而组织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运动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思。STS教育的两个基本点就是突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STS教育主张在教育中不应只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精神。也就是科学、技术教育必须和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科学观、新的教育观和新的社会观。通过STS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学会关心人、关心社会,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利弊观。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它们融为一体,能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在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物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词头缩语,即科学—技术—社会,它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交叉学科。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教育观。通过STS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STS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主流与趋势,正有效地促进和指导着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章集中提炼STS教育的主旨和精华,深入挖掘STS教育对我国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启示作用,促进高校数学教学,增强大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实用性、社会性以及与现代社会、技术的联系,强化大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最终培养出了解社会、懂得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STS教育是对传统科学教育进行审视与反思,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综合科学素质教育。20多年来STS教育的指向渐行渐明,指向于全体公民科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成为当代科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STS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设置课程、建构内容、教学实践等方式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构想,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培养学生在认识和处理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时的科学倾向。从STS教育的特点出发,对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四点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STS教育是在社会和文化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理念和实践包含了人们对新的社会、文化模式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它是融合科技与人文意识为一体的素质教育,并已成为培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科学教育中设置STS课程的实践探索,并对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坤 《教师》2011,(10):56-57
STS教育是在社会和文化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它的理念和实践包含了人们对新的社会、文化模式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它是融合科技与人文意识为一体的素质教育,并已成为培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科学教育中设置STS课程的实践探索,并对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肖立 《中学理科》2005,(10):35-36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英文字母的缩写,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在近几年的各类考试中,物理学科与STS问题联系越来越紧密.此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圆周运动中的STS问题进行分类例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教育就是STS教育。将“STS教育”渗透到大学物理教学之中,不仅应当,而且可行。本文就在实践中实施STS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实践的基本程序,并给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实践的教学案例,最后对大学物理教学渗透STS教育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日益突显出STS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的实施者,更突显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从以下方面论述:找准教材中STS教育的结合点、挖掘生活中STS教育的素材、积累俗语或成语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反思中考加强STS教育。本文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技术、社会 (STS)教育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研究与实践表明 ,将物理教学与 STS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选取合适的 STS教育内容 ,组合运用课堂渗透、STS活动课、社会实践三种课型 ,综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做到物理知识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使素质教育有效地落到实处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评价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以及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 ,也可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