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曾言:老师讲课,必须使学生真正受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这一点。我们也在思考,语文课上老师应该教什么,给予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了不少可喜的现象:课堂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阅读感悟"成了课堂的  相似文献   

3.
对话,是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全新理念。但我们必须深入领会对话的内涵,才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使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进行碰撞、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我想,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理想的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对话,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4.
于明福 《学周刊C版》2013,(4):118-119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仍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追溯课程改革前,教师一味抓语言训练,忽视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新课程改革伊始,随着人文性的提出,有些教师又一味地强调感悟,将语言训练抛之脑后。就这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被割裂开来。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挖空心思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摆花架子,而脱离了文本,一节课下来,不知自己在教些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静下心来思考,我发现,语文教学还应该返璞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正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我选择了《少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教给方法"的课堂片段:如一位老师在上《慈母情深》时,确立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以‘发现母亲’为线索展开阅读,重点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片段,在体会作者表达的同时感悟慈母情深",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指向性相当明确,即在体会与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领悟思想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他让学生找出了描写环境的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之后问:"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基本上是围绕  相似文献   

6.
在步入《新课程标准》后,常挂在我们教师嘴边的一句话是"新课标,新理念",我认为"新的理念"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  相似文献   

7.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限,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先牵一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把文本读短至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之主旨,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牵住了一发,就为深入解读文本之全身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找到了进入阅读最高境界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在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学到什么呢?我认为:对于一篇文章,学生不仅要知道它"写了什么",更要弄清楚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也就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教  相似文献   

9.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我认为,备课的转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文本感悟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许多教师正以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但是,我们总感觉不少“新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对文本的感悟在课堂上表现出这样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课堂需要改革,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怎样改无疑成为一种"共同"困惑。研究怎样改,或者换句话说,课改从哪里切入,找到这样的一个"切入点",并把它转化为一个"支撑点",成为我们做力行教育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重大课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师"问"的艺术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当做"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3.
<正> 时间:2007年11月1日,周四天气:阴转多云听课感悟:课堂提问也有学问今天听课的课题是"骨的连结"(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P.60)。在"关节的结构"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听到的提问更多的是"这个结构是什么?"那个结构叫什么?"而今天的这节课却没有听到这样的提问,取而代之的是这样的设问:"刚才××  相似文献   

14.
知识有三种表现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们在此借这一理论来评析周老师的课例。在学生对文本有了诸多感受、感知、感悟之后,老师将学生引向了"记叙文中的议论"这一学习内容。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我们的课堂,不论文本内容的深浅,不论篇幅的长短,“读了这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感悟不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便再请一个,实在感悟不出,教师就挺身而出“老师还感悟到了……”似乎不这样就落后于课改了,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一些语文教师反而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的讨论喋喋不休、放任自流……其实,这样的课堂无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语文教师不妨在教学上多做做"加减法",以构建高效课堂、简约课堂为目标,通过合理取舍,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一、做"减法"——给课堂"瘦身",还语文一份自然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的简约。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我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然而,在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文字进行正确、深入的探究,实现正确的阅读感悟及体验,则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被我们或忽视、或丢弃、或曲解了。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不慎走入考试工具和虚假人文的误区,究其成因是有些教师一时间尚未找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教材处理手段和教学设计方案。为此,笔者认为"知识教学应结合文本进行",提倡"吟咏诵读,品味感悟"、"生成话题,深究文本"、"立足文本,读写交融"、"敢于质疑,个性解读",强调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其实,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一、教育理念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的实践经验,并且是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的变化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的三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另一主体——文本。教师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脱离文本,冲淡了语言学习与感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文本,正确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