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2.
袁辉 《新高考》2010,(2):35-36
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与日本山水相依,在历史上也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件大事,本通过以下几个角度的比较具体地谈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从空间出发,把洋务运动同俄国一八六一年改革进行横向比较;第二,站在向西方学习这个历史角度,把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微观比较;第三,从时间观念出发,把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4.
如同汉语修辞学中的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一样,历史科比较教学中的比较对象也有主客体之分。比较中被比较的事件或人物是比较的主体,与主体作比较的参照对象谓之客体。例如,如果我们选择日本明治维新作为比较的参照对象研究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洋务运动是比较的主体,明治维新是比较的客体。  相似文献   

5.
杨付英  杨自西   《科学教育》2006,12(3):24-25
1861年元月,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负责洋务事宜。洋务运动是以创办机器大工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场“自强”和“求富”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它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868年起,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也是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使日本走向经济近代化潮流的变革运动,经过这场变革,日本发生了惊人的腾飞,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然而日本成绩显著而中国成效不大,进而决定了两国百年来的不同遭遇。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同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日两国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机作出的不同选择之路。本文拟在分析由于所走的救国之路不同而产生的巨大不同结局,从中启迪人们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7.
曲兆霞 《成才之路》2011,(10):66-66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兴起“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一个成功了,另一个没有成功。从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改革的过程进行比较,进一步辩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以洋务运动为开端的近代化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近代化的不同结果引起学术界的质疑。笔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以及造成这一制度的深刻的文化背景,当然,其结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社会危机时刻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改革,留学生教育是两国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共同途径之一。分别从两国派遣留学生的情况、两国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和两国留学生发挥作用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同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面对民族危机作出的不同选择之路,本文拟在分析由于所走的救国之路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亦不同。从中启迪人们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相似文献   

12.
近代化与日本的武力崛起构成日本近代史的基本内容,这个过程始于何时,值得再审视。笔者认为,日本近代化始于幕府开港后连续进行的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其间,幕府创办近代陆海军与近代兵工厂、发展外贸、鼓励留学、培养洋学人才、调整官僚制度等多方面改革,各种先期近代化举措早于明治维新。通常将中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实际上并不妥帖。开港后幕府改革为明治维新铺路架桥,两者前后相连相续,并在历史延续中发生变异,却并非断绝或者是断裂。  相似文献   

13.
在清政府举办洋务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吸收进来.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和企业制度.在日本明治政府举办维新事业的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也为日本所吸收,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及宪政、教育、军事等各项制度.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期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都有不彻底的特点,但相比而言,日本的吸收比中国要更加深入和全面一些.  相似文献   

14.
一个半世纪前,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日本兴起了明治维新,两者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比较这一时期中日教育改革的得失,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教育观,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的东亚有两个国家在列强的枪口下被迫走上了自救运动的道路.一个是中国,又一次遭受了外国入侵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进行了一场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另一个则是日本,佩里叩关给日本带来了极度恐慌,在内忧外患下,日本也进行了一场以“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为宗旨的明治维新运动.本文主要对当时两国自救运动中的宗旨进行分析,为何两国在时间大致相近、背景基本相同、宗旨本质一致的情况下各自进行了自救运动,但结果却一败一成,的确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据历史记载,中日两国人民已有近2000年的友好交往,彼此影响,相互促进。自古以来,日本曾向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佛学等。但近世,历史悠久的中国日渐衰微,而日本却自明治维新以后豁然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不能不使毗邻的中国有所震动。此时,中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后来又发生了戊戌维新等运动。本文试图就明治维新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四章“洋务运动”一节教材,概括地表述了洋务运动的面貌,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力地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实质,说明了它的历史作用。但是,要把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讲清楚、讲透彻,确实不易。洋务运动,从开始到彻底破产,前后历经三十五年,几乎占去了中国近代史的二分之一时间,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并基本上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时期。洋务运动的全部历史内容,与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着的,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广。只有把这三十五年的洋务运动历史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搞清楚,搞透彻,才  相似文献   

18.
瞿亮 《武陵学刊》2022,47(1):97-105
日本明治维新是近代东亚最为成功的国家变革之一.中国自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努力借鉴学习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以实现救亡图存.湖南革命志士在寻求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将湖南的境遇和使命与明治维新相对应,在湖南维新、辛亥革命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倡导自立图强、舍生取义和风气革新,推动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为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探寻了出路.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我们临近的东亚国家日本早在当时的三十年前也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即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以西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由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一次成功改革.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之处,但其结果却大不相同.本文就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通过工业文明的发展来对比与研究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I历史试题令人喜忧参半。喜的理由有二。其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体现了对主干知识及重点、热点问题的重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一战与科技、“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抗战时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的成立、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大萧条”时期、德国的分裂与统一、朝鲜半岛的分裂与对峙、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