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月19日,著名报人、编辑家、本刊编委褚钰泉先生,不幸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本刊同仁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钰泉先生自复旦大学毕业后,曾在《文汇报》做编辑,编过《书亭))和《读书与出版》;后来曾创办并主编《文汇读书周报》,举办“文汇书展”;退休以后,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编杂志书《悦读》,让生命之花再一次顽强绽放。纵观钰泉先生的一生,是真正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员,特别是刊物主编,需要有一种明确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意识。《读书杂志的职能与编辑工作的要求》一文对类似这些问题的体会,不仅对读书杂志,而且对其他文化刊物的编辑人员,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读书》杂志副主编史枚同志,因患脑溢血救治无效,于1981年4月11日晚11时55分逝世,终年66岁。史枚同志于1914年lO月19日生于江苏苏州。1931年在苏州中学读书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在上海先后任共青团沪西区委宣传部长和沪东区委书记。1936年1月被国民党逮捕,同年11月出狱。1937年起开始从事党所领导的进步文化活动,先后编辑进步杂志《新学识》和《救中国》。1939年1月在重庆担任生活书店编辑,任《读书月报》主编。1939年6月去新疆任文化协会编审副主任兼新疆学院讲师,不久即遭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又坐了四年半监狱。1945年9月回重庆重新参加生活书店工作,并于1946年起先后  相似文献   

6.
正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杂志,1930年1月由夏丏尊先生创办于上海,1931年夏先生把叶圣陶请来主持编辑工作,从此由叶圣陶先生主编刊物,一直到解放前夕.在长达近20年的岁月里,该刊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学生及其他青年读者,对那个时期的广大青年读者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章锡琛先生于 1889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和鲁迅先生是同乡,且在绍兴府学堂是同事。章先生别名雪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于 1969年 6月含冤长逝,终年 80岁。   1899年 1月始在私塾就学, 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师范学堂。毕业后,曾任短期中小学教员; 1912年 1月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辛勤地为编辑、出版工作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章先生在馆期间主编《妇女杂志》 (1921年~ 1925年 )。为提倡妇女解放运动,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在杂志上,他发表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9.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它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角度对其编辑特色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期刊界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思想类杂志开始走俏市场,除了老牌的《读书》杂志外,《天涯》、《方法》、《书屋》等思想类杂志以及一些以刊登学术思想性随笔为主的杂志也开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先生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一生中,参与过多种报刊的创办与图书的编纂工作,也撰写出许多经典文章、传世之作。我们撷取其中反映先生编辑成就的期刊、著作名录,按时间顺序排列,供广大读者、学者参考、研究。1920年5月,《妇女评论》杂志,编辑。1921年1月,《文学旬刊》,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共同筹办。1922年1月,《诗》月刊,创办和主编(至  相似文献   

12.
有无之间     
《中国编辑》2004,(2):6-8
本文是《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一书的序。书的作者是多年主编《读书》杂志的沈昌文先生。书的内容是当年《读书》杂志每期必有的编后交代,先叫《编后絮语》,后叫《阁楼人语》。沈昌文先生总结他的编辑经验有“无能,无为,无我”之说。王蒙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有无之间》,与沈昌文先生的“三无”之说显然有关。我们很喜欢王蒙先生的这篇文章。这不仅因为王蒙先生是声望很高的作家,不仅因为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编辑之道,而且讲得很深刻,还因为这篇文章的视野、角度、思路、用语,都跟我们出版界同人的习惯不大一样。因此,这篇文章会吸引我们的读者,并且有利于激活出版界同人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我们感谢王蒙先生答应本刊转载这篇文章。今年2月2日,应我们之请,王蒙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段话,在此一并献给读者: 老沈编《读书》时,动辄给刊物写个后记,叫做“阁楼人语”。阁楼云云,有点自动靠边的谦虚,有点减轻责任的躲闪,也有点说几句话而已的酸溜溜的潇洒。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小河最喧闹。(高尔斯华绥)一切决定于时间、地点、条件(斯大林);他这样编刊物容易编好,也容易处好各种关系,显得比较成熟,有利于一要生存,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协会会长、《红旗》杂志编审、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柯蓝同志,当过十六年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主编过上海《劳动报》等三个报刊。他在开始记者生  相似文献   

14.
报刊在中国近代之初,原本是不分家的。经过戊戌维新时期中国第一个报刊高潮,报刊逐步分离为报纸(或新闻纸)和期刊。期刊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杂志的同义语。中国出现以杂志命名的刊物是1862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高恩在上海编辑出版的《中外杂志》,以后又有《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但中国当时的杂志比不上报纸成熟,尤其是理论研究更是落后一大截。随着辛亥革命的开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中国的杂志编辑事业开始不断进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可以说是率先一枝独秀,步后尘者,《新潮》杂志是其中之一。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开展,迫切需要大量宣传新文化思想的杂志,但当时中国的杂志界受封建主义思想毒害过深,要适应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迫切需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3,(20):1-9
<正>个人简介林楚方,生于197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担任壹读传媒CEO、出品人兼主编。曾主持《南方周末》时政版面报道、担任《瞭望东方周刊》北京采访中心主任、《Vista看天下》杂志前执行主编。2011年,开始参与《壹读iRead》杂志的筹备。访谈实录"杂志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塌陷"张志安、刘虹岑(以下简称"张&刘"):《看天下》和《壹读》都是文摘类杂志,但风格和定位却非常不同。在主编这两本杂志时,你的编辑理念和做法有什么不同或者变化?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一生,特别是他在上海的最后9年(1927.10—1936.10),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同各种杂志打交道中度过的:鲁迅发表过文章的报纸杂志(其中主要是杂志)至少在80种以上;担任过《奔流》、《前哨》(《文学导报》)、《译文》等7种杂志的主编,作过《萌芽》、《十字街头》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参与过《未名》、《太白》、《海  相似文献   

17.
由开明书店出版,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主编的《中学生》杂志,在中国期刊出版史和教育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地位。它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出到215期。①在这长达20年的艰难岁月里,该刊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思想内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中学生及其他青年读者,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中学教育界、编辑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有口皆碑。半个多世纪以后,它的一些读者,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社科巨擘胡绳等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仍不免深情地提起该刊。杨振宁先生在1995年7月22日《文汇报》上曾谈道:“1933年我…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观察     
《壹读》杂志专注于数字化生存从今年2月开始,《壹读》停止纸质印刷版发行。除了杂志之外,《壹读》的视频、微博、微信等将会继续数字化生存。《壹读》是壹读传媒旗下的一本新闻生活类杂志,于2012年8月6日创刊,由《看天下》杂志前执行主编、《南方周末》前高级编辑林楚方担任传媒出品人兼主编,最初是双周刊,2014年9月转为单月刊,截至目前已发行50余期。《壹读》以其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价值取向、办刊理念、编辑风格和经营方针等方面,较为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探讨了美国杂志出版史上的杰出编辑——《纽约客》第二任主编威廉·肖恩的出版活动和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20.
英年早逝的杨贤江是中共建党初期的党员,也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杂志编辑家。1921年,曾和恽代英一起做过少年中国学会负责人的杨贤江,辞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不久,由一位叫朱元善的老商务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辑他在学生时代就常向其投稿的《学生杂志》,由作者而成了这个杂志的编者。这个杂志的主编就是介绍他入商务的朱姓编辑。在初始他只是协助这位朱姓编辑主编杂志,朱是一位思想僵化的旧式编辑,并没有太多的编辑思想,结果把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