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国家形象包含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这样,其面对的受众既包含国际受众,也包含国内受众。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集中在中国国际形象的探讨上面,而忽视了国内形象的建构以及国内受众的认知需求。因此,本文在探讨国家形象营销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营销的原因,并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吸引世界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接纳性和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空间。在当今全球化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5.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6.
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从国际受众测量角度观测到的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并不顺利。"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乏善论"形成中国的传播赤字。让世界理解中国,建立中国应有形象,为我国民间与官方共同关注的战略性目标。从官媒与民媒整合传播、NGO、国家元首话语方式等方面,研究我国国家形象的媒介互补建构命题,可以寻求到传播失语和传渗力缺位的原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中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越来越重要。通过大型体育赛事、明星运动员、国家形象宣传片等方式,中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取得了良好效应,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主流价值观、商业化趋势明显、回归个体本位、主动意识加强。今后,还需要在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视角等方面全面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凸显民族特色,增强话语权,以促进中国体育国际形象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国内学者广泛热议的话题。在西方媒体掌控国际舆论话语的前提下,日益壮大的中国也试图在国际传播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领域,进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2011年1月,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向世界展示了富有活力与生机的中国,也宣告着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而姚明作为国家宣传片中的核心人物,被赋予丰富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传播对一个国家塑造其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国际新闻传播对塑造国家形象的影响,从日常新闻和突发新闻两方面展现了目前新闻播报的现状,并以中国时政新闻传播为例,分析在目前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阳阳 《传媒观察》2023,(11):116-12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是一项大工程。本文立足理论、历史和现实依据,挖掘其价值意蕴,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三个面向,即把握“表”与“里”、“势”与“韵”、“变”与“不变”的辩证交融关系,从塑造丰富立体的形象样态、开展境外舆情的研判应对、筑牢外交话语的理论根基等多个维度推进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建构中传播,在传播中优化。  相似文献   

11.
赵凌 《当代传播》2012,(6):49-52
个体传播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维度,其中尤其是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在当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传播形势下,更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姚明作为个例,利用语料库工具,挖掘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传播存在着一个双重传播模式,并分别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样式,借助姚明篮球明星的显性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在其中得以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2.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期话题”是本刊新推出的一个栏目,它密切关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并就此提供论坛,展开研讨。2000 年第1 期的“本期话题”是“21 世纪中国国际形象建构”———1999 年12 月9 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召开了“21 世纪中国国际形象构建”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 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传播与中国形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特邀参加会议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指出,国家形象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必须重视。把中国的形象推向世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期话题”即选取此次会议的部分发言稿及论文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媒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它们自身的形象也往往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塑造主流媒体“真实可信”的国际形象,成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确立中国积极形象的一个关键部分。全球公众在对中国形象,包括中国传媒形象进行认知时,早已接受了占国际主流的西方大众传媒对中国的描绘。长期以来,虽然中国的电视台在国内公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但在国际上,却被贴上了“党国媒体”的标签,影响公信力的发挥。锻造内功的改革和发放外力的传播要同时并举,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国家电视应该转向公共服务体制,在全球市场中,吸取西方传播思想和制度设计的精华,建设具有民族传统和中华特色的当代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也存在分歧和研究盲点。本文梳理解析当前政党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概念、时代背景、传播效果等内容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呈现出多截面分析,少历时比较;多国内形象传播研究,少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多形象传播单要素分析,少形象传播系统性讨论;多形象传播的话语性信息研究,少形象传播的施政性信息研究等特征。其未来学术研究拓展路径在于:一是从概念、背景、历史等角度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理论化水平,二是从党的活动、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等角度拓展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主体的研究,三是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研究置于国际政治权力格局中,并建立完善的受众研究和评估体系,四是深化中国共产党形象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形象传播的目标入手来提升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妮 《今传媒》2017,25(10)
与新闻媒体传播相比,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是一种浸透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传播.在全球化的今天,受众越来越关注主流文化的符号生产,这种软性传播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电影因其声画合一的视觉性、情节故事性、强大的精神感染力、以及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等特点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显示出强大的软性功能.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影坛,在实现其独立的艺术实践中,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的风景形象.本文分析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电影对国际受众中国形象认知的软性影响,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部分语种在线音频节目的国际受众进行了探索性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使用模式与动机、节目满意度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作为对国际受众的试验性研究,本文有助于学界增进对国际受众行为模式的认知,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从业者改进传播手段、调整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片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一至两部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和传播.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这些宣传片在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上均呈现较大变化,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