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融合媒体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传播的公共特性主要体现在融合的传播平台、交互的反馈方式和多元的传播类型上。在反馈方式上,用户深度参与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并通过日益成熟的虚拟现实手段呈现客观世界。在传播模式的类型上,传统艺术实现了内向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再生产,艺术的个体经验可望拓展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融合媒体艺术正在丰富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促成了艺术的大众化和审美的生活化,能够构建积极的公共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出版参考》2010,(11):F0003-F0003
古丰,原名张传峰,1966年出生于济南,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传播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艺术样式呈现多元欣赏的今天,以影像为传播主体的电视剧艺术和以舞台营造审美的戏曲艺术,分别有着自己的传播图径和呈现空间。二者是两种艺术样式,但在审美视角、欣赏环境、叙事结构和艺术表现上,既有着相  相似文献   

4.
袁辉  张志平 《视听》2022,(2):3-5
全媒体传播环境正在深刻改变着艺术传播方式和观众的审美体验,这对广电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电媒体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传播管理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意义重大.借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管理经验,广电媒体的艺术传播管理要强化以"融合—用户—审美"为特...  相似文献   

5.
面对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艺术传播模式在坚持精神价值建构的同时顺应新媒介环境的改变,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在当前的新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形态层出不穷,艺术传播也呈现出新旧交融的繁盛局面,这不但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开拓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影视艺术传播现代化与大众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传播手段、渠道和方式的不断现代化,使得影视艺术越来越面向大众,影视艺术本身越来越趋向大众化。这种大众化趋势表现为快餐式、消费性、娱乐化、类型化影视作品成为主流,“英雄情结”和“明星效应”成为影视审美的普遍现象,影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呈产业化发展态势。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来影视艺术的低俗化和庸俗化、崇高人文精神的缺失、社会批判功能及教化功能弱化等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7.
艺术传播就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传播介质,以艺术符号、语言等传播形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物化在具体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上,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受众对艺术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杨斌 《编辑之友》2015,(8):69-72
文章以国画艺术微信公众号为样本,通过对其信息推送的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总结了目前艺术传播领域艺术组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现状,论述了微信对于传统艺术传播的重要意义,认为传统艺术与社交媒体密切结合,加强形象传播、信息传播和公众沟通三个层面的传播策略,能够有效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使其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稳步提升.消费特征明显的社会背景致使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的民俗艺术紧跟时代步伐,加之以所要传递的民俗艺术信息顺应大众文化语境、传播媒介符合传统民俗艺术原貌、传播的接收者较有针对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直接,于是恩施土家女儿城成为现代语境下恩施州城市意象建设的核心,其中所蕴含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对当代都市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继承与革新的有机统一,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是电视传播艺术的审美特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深入生活创新,宏观地把握时代,把握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要求,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1.
杨斌 《传媒》2014,(13)
本文以50个国画艺术微博为样本,通过对其数据分析,总结了其传播现状,论述了微博对于传统艺术传播的重要意义,即网络新媒体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并促进其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和感知。  相似文献   

12.
赵志安 《现代传播》2019,(10):91-97
在认识传播和音乐传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传播学、音乐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作为信息传播、社会传播、艺术传播以及系统传播的一种特殊类型,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的传播规律以及音乐传播理论范畴的学科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为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此,本文就艺术传播网络化新形势展开探究,由科技发展、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的产业化等现阶段我国的艺术传播网络化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以此在艺术生产、计算机的应用、新兴符号的产生、实时互联模式、虚拟媒介的诞生、网络化的艺术消费等方面讨论了在网络化视角下的艺术传播新形势,以期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艺术传播网络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艺术传播就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传播介质,以艺术符号、语言等传播形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过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表象符号为载体,物化在具体的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上,激发和满足艺术传播受众对艺术信息的需求。①就需求本身而言,既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作为一门剧场艺术的要义在于:戏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接受都离不开一个审美的"场".从传统的广场剧、舞台剧到现代的广播剧、影视剧乃至网络剧,戏剧审美场的构成固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媒介与符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规则与交流方式,但是其传播交流中的审美"在场"的属性则是相通的,而且正是由于媒介方式的变迁带来了戏剧审美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影视文化以强势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广泛的市场及其影响力穿越时空,在文化传播交流中引领风骚。影视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影视艺术为载体,再现不同的国家、民族、风俗、历史和艺术,表现人类艺术智慧的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审美特质而言,  相似文献   

17.
唐琪 《编辑之友》2002,(5):38-39
图书是一种物质产品,但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传播和积累思想文化、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物质产品,因此,它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图书的双重属性使得它的生产以双重方式进行.一方面,作者和编者都要在有利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巩固与发展的前提下,按照精神生产的目的和规律,进行自由、自主的创造性劳动,阐发某种科学真理,传播某种人生感悟,宣泄某种郁积于心、不能自制的感情,并为满足人类求真和审美的需要,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是图书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18.
苏博 《大观周刊》2012,(47):244-244
艺术课堂是要让聆听者接受到艺术的知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对艺术的热爱,对创作的冲动和对审美的渴求。由于艺术课堂传播内容的特殊性,于传者与受者两方而言,一个整体的、延续的、和谐的课堂中的传与受、述与评、思与感的气氛的集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称之为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数字艺术盗版传播、假冒伪劣数字艺术产品无限制传播、数字艺术泛娱乐化传播等一系列失范问题,给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使数字艺术传播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合乎德性的数字艺术传播新秩序势在必行。数字艺术传播德性构建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强调要有全局  相似文献   

20.
陈蕗 《出版广角》2019,(4):65-67
古籍装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源远流长,影响至深。文章通过对中国古籍装帧演变的梳理,阐明其艺术传播的路径与特点,揭示古籍装帧艺术的特点和内涵。古籍装帧艺术把工艺上的技以载道,审美上的中正雅致以及思想上的天人合一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建构其文化整合性之特征,并以文化整体性的合力进行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