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进行分析和解读,致力于实现大众传播中的性别平等。本文试图理清国内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背景及发展脉络,总结历史与现状,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余琪 《东南传播》2022,(4):116-120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了2011-2021十年间媒介批评这一领域的中外核心学术文献。研究发现,对媒介批评这一领域,英文学界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研究态势,而中文研究的热度较为局限,且中文研究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学术共同体。媒介批评业务实践、学理问题、历史研究、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是中文学者研究的四个主要主题,而英文文献则主要集中在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新闻伦理规范、网络媒介批评和他者观察视野。基于此,对近十年的媒介批评研究趋势进行概括梳理。  相似文献   

5.
蒋锐 《东南传播》2016,(4):33-35
从媒介批评的主体入手,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并将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为政府主导、新闻界觉醒、公众本位三个阶段,旨在厘清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期,给予相关理论研究以启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从性别权利机构切入,重点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电视节目,着重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些节目进行思考和评价,并希望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后,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探讨女性问题的重要取径。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产生研究热潮,并保持了稳定的学术产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为节点,相关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4年至2008年,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霸权主导下,女性媒介形象研究呈现出自发与理论依附状态;而从2008年至今,中国学者逐渐超越以男性凝视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表述,关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改革对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决定性影响,扬弃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框架。以历史向度关注国家在场不仅照亮了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盲区,也释放了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本土动力,更凸显了将以女性媒介形象为表征的妇女问题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同传媒业受商业化的侵蚀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随着西方媒介批评理论的引进,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媒介批评观念逐渐获得新闻界广泛认可的背景下,在对媒介批评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部分新闻学刊物和学术专业网站等尝试开办"媒介批评"栏目,开展较为专业的媒介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她们为自己奋斗——评荒林新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最早在中国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学者,荒林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她又出版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成果。纵观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或许有一点先天不足,因为没有经历过激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的洗礼,几乎是从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一步跨进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两个概念经常纠缠在一起: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批评理论中,  相似文献   

13.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4.
赵梦媛 《今传媒》2016,(12):35-37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更加多样化,媒介批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具有实时化、批评主体全民化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真实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就是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张谦 《声屏世界》2017,(8):20-21
自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提出消费主义理论以来,相关的学术研究颇丰,以消费主义为视角进行的媒介批评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旨从消费主义视角对时下中国最火热的娱乐节目类型——真人秀节目进行媒介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作为20世纪的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和媒介四定律的论述,在当代社会有现实意义。网络媒介发达的今天,媒介面临形态变化和内容的道德批评。本文结合其理论,就当下的媒介形态文化进行道德批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介批评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日益被重视,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媒体的环境作为观照,对媒介批评概念、媒介批评生态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介批评涵义及其特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繁荣网络媒介批评问题提出建议,即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行业自律与法制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将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和电视研究相结合,是西方学界一种重要的电视批评方法.本文运用历史的观点,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产生的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结合具体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著作,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研究的不同方法、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