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纠正孩子口腔不良习惯。孩子的口腔不良习惯有吮手指、吐舌头、舔牙齿、咬嘴唇、吸吮面颊等,时间长了,会导致孩子口腔颜面畸形。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与父母有直接关系,有的年轻妈妈突然给孩子断奶,代乳品一时不能吃  相似文献   

2.
自95年起,我们组织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系列,受到读者的欢迎。作为编辑深感欣慰。今年,我们将再组织一个“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系列,但愿能给广大家长有所帮助。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同样,不良的习惯,将危及孩子一生。培养良好习惯,靠父母和孩子共同日长时久的坚持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3.
“非惩罚”,远不是“不打骂”孩子这么简单每每看到提倡“尊重孩子,摒弃惩罚”的教育观点,会有不少父母心生内疚,因为他们虽对“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能苟同,但面对孩子的调  相似文献   

4.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5.
咨询台     
惩罚孩子 如何把握分寸 甘肃酒泉市李静女士来信询问,她的儿子身上有些不良习惯,她觉得有时必须采用一点惩罚手段,但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到好处? ——第一,惩罚孩子要适时,即惩罚孩子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比如,当着外人的面惩罚孩子,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睡觉前惩罚孩子,就会使  相似文献   

6.
“家规制约法”就是用家庭的纪律、规范、制度等约束孩子,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习惯的方法。青少年自觉性不高。需要一定的制约。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我们提倡说服教育,但不等于不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给以一定的批评教育以至惩罚都是必要的,当然这只能是辅助手段,但没有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7.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8.
“孩子又撒谎,这个孩子简直没治了,完了,气死我了……”面对撒谎孩子,家长老师叫苦不迭,气愤至极,但又无可奈何?如何纠正孩子们这一不良习惯,我认为家长老师应该首先弄清楚孩子撒谎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翔 《家长》2013,(2):58-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10.
纠正孩子口腔不良习惯。孩子的口腔不良习惯有吮手指、吐舌头、舔牙齿、咬嘴唇、吸吮面颊等,时间长了,会导致孩子口腔颜面畸形。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与父母有直接关系,有的年轻妈妈突然给孩子断奶,代乳品一时不能吃饱,宝宝饿了就吃手指头;有的孩子没人陪伴,无所事事,也会吃手指头;还有的孩子由于心理焦虑、紧张,也会发生吮手指、咬嘴唇等不良习惯。改正这些毛病的主要职责在于家长。比如小儿断奶前应先添加辅食,以便逐渐代替母乳;不要让孩子空着手,给他一些玩具,或者做一些有益的游戏,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1.
家教荟萃     
认真对待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为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孩子“第一次”撒谎。有时是孩子分不清幻想与现实,而把幻想当成了现实,无意间撒了谎。这种情况,当父母讲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加以正面引导以后,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做错了事,为了使自己避免受罚,便用撒谎来应付大人。如果“第一次”撒谎得逞,孩子尝到了甜头,以后便会用撒谎来应付被动局面,渐渐养成撒谎的不良习惯。当家长发现孩…  相似文献   

12.
啃咬指甲与常见的“含手指”不同:啃咬指甲的孩子往往心烦或情绪紧张,而嘴里含手指则多发生在孩子思考时,如做习题、读书、下棋等。换句话说,前者是病态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纠正,而后者只是一种不良习惯而已。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学龄前幼儿的所有神经性习惯中,咬指甲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这种病态表现还可能延续至孩子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期。如果您发现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可以试试:1.弄清原因试着找出孩子甘愿让手指流血疼痛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有条件的话,请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医生。2.转移注意当孩…  相似文献   

13.
大家一看到“惩罚公司”,好像很害怕。其实,这里是专门用文明的手段来说服你的,就是为了避免使用“武力惩罚”,所以大家不要害怕。我开这个公司的原因就在于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爱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孩子,这样不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伤害,还不能使他们很好地改正错误。所以,我决定开一家这样文明的“惩罚公司”。听听我的设想吧!如果小伙伴们犯了错误,我会怎么“惩罚”呢?小伙伴们做错了事,心里肯定有一些忐忑不安。我会事先拿“复制器”复制出很多的“惭愧感觉”放进做了错事的孩子脑袋里,使他们能很快认识错误,过两个小时,“药”的能…  相似文献   

14.
与孩子笔谈     
一些家长总抱怨孩子不听话,身上的毛病改不掉。比如,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不能及时回家、不能认真地写家庭作业……对于这些问题,用严厉的责罚教育孩子,有的孩子只“归顺”了几天,就不见效了。用奖赏的方式,有时见效,但也是没有几次,就失去了作用。可以说,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暗示、警告、激励、埋怨……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但是孩子的问题却依然如故。  相似文献   

15.
许多家长都知道,惩罚跟奖励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孩子犯了错,不少家长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惩罚孩子。言语批评只是惩罚教育的一种形式,惩罚还包括承担错误损失、将功补过、弥补过失等。有些家长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有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对孩子实行过度的惩罚,其教育效果是不良的。有不少家长总认为,惩罚孩子是使孩子服从的好办法,所谓“捧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其实简单粗暴往往只能是压而不服。对心灵是不能下命令的。威吓,体罚是教育的失败,是教育者的无能。惩罚引起的恐惧,会使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下班后,我到幼儿园去接孩子。老师说:“孩子今天又啃手指了,一定要注意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惯。多给孩子找点事情做,也许会有效果。”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儿子从小就爱啃手指,我虽多次声色俱厉地纠正,总未奏效。晚上,丈夫回来后,我把情况一说,脾气暴躁的丈夫一把扯过孩子,大声训斥说:“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为什么就是改不掉这  相似文献   

18.
温慧兰 《家长》2024,(1):15-16
<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孩子学习积极性差、主动性低是一个大问题,这种类型的孩子一旦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管,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学习上也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消极情绪。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般采取打骂、惩罚等教育方式,结果孩子的表现更为消极,甚至产生了焦虑、抗拒等情绪。要知道,家长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不能大事小情都细心安排、严格约束,孩子终归会有“自由翱翔”的一天,如果不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那么在脱离父母管教后,孩子很容易放任自流。  相似文献   

19.
如何惩罚孩子 ,大多数父母对此都十分苦恼。孩子对惩罚的反应是不同的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或不同场合对惩罚也可能作出不同反应。不适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惩罚的目的 ,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作为家长、父母可以把握一般的“惩罚”原则来教育子女。1.如有可能 ,立即惩罚。在孩子出现错误行为后应立即给予惩罚。这时的惩罚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孩子容易将惩罚与错误行为联系起来 ,促使其有意识地纠正错误行为 ,以避免重犯。2.如不能立即给予惩罚 ,应设法重现孩子犯错误行为时的情景。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重现孩子的错误行为 ,如讲…  相似文献   

20.
自然后果法     
卢梭(1712—1778)依据自然教育理论,反对体罚学生,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