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偶然听到"过时"的新闻 2000年8月底,山东省东营市的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偶然提到东营市垦利县县长前段时期辞去公职,到一家民营企业里打工去了.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位做记者的朋友,一天下午被报社派去采访一次外事活动。会上主宾进餐,记者被“晾”在一边。直到后半夜结束采写,记者整整饿了八个小时。事后一些同事为此事替他打抱不平,这位朋友却说:“这  相似文献   

3.
每年我参加的媒体的各类研讨会、策划会、评奖会、培训会不在少数,并常常感到分身无术,可以说,我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学者,各种"定单"可谓不少.并且,在中国媒介研究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确有几位和我"彼此彼此"的朋友,我们经常被召集在一起,常常不期而遇.那么,我们这些人是"花瓶"吗?  相似文献   

4.
其实现在的我已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半年前竖在便利店架子上的《明日风尚》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只依稀记得有个特别大的"明"字,和周围一大堆杂志混在一起,一直到北京的设计师朋友打电话给我,仿佛发布一条爆炸性新闻般地对我说:"快去看看最新的《明日风尚》吧,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6.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7.
正"银幕将军"汤晓丹导演的太太蓝为洁老师曾担任《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廖仲恺》等多部获奖影片的剪辑,有"南方第一剪"之美誉,我和她可以说是忘年交。这个86岁的老太太精力充沛、快人快语、活蹦乱跳,浑身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在我心目中,她活到百岁该不成问题。想不到,春节前的某日,她晕倒在家,被上门看望她的朋友送进医院。我曾去上海同仁医院探视,觉得病况还不至于如此严重,不料  相似文献   

8.
不只听一个朋友给我建议"去读立品的书吧,它会让你的心灵有个着落."是的,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上学、就业、升迁、购房、买车……在物质不断积累而看似充实的幸福生活中,我总是不能够感受彻底的快乐,欢娱仅仅依赖于物质层面的所得,喜悦之中,灵魂缺了席.  相似文献   

9.
春节前,一位在某知名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来电,询问我能否给他推荐几名新闻频道编辑赴北京工作,条件:1.人品好;2.有传统媒体采编工作经历或有专业背景,擅长选题策划;3.年龄在35岁以下,特别优秀者可放宽.只字未提学历、专业等的限制,颇有些"英雄不问出处"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6,(2):24
打工之路心酸多 我有一位朋友,离开报社工作后,到一家刚开设的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由于老板不谙实务运作,因此全权委托我这位朋友掌舵.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闺蜜     
前几天去朋友家吃鸳鸯火锅,朋友说抓到老公偷腥,过几天要去找那小三一顿暴辄。我说问题首先出在你老公身上,要打也该首先打他,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当然我这个比方也许并不恰当。但我话还没说完,朋友就不高兴了,说:"你知道现在的女人多凶猛吗?那蛋就是没缝儿,也经不起她们使劲儿敲啊。"我也不退  相似文献   

13.
入埃及记     
正2010年12月29日,我登上了中国海南航空公司北京至开罗的航班,开始了三年的驻外记者生涯。赴任前,朋友听说我要去埃及常驻,往往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可以天天看到金字塔了""埃及是中东和非洲难得的净土",往往是朋友们对埃及的第一印象。谁承想,我刚到埃及不足一个月,席卷西亚北非的"革命"浪潮就汹涌而来,日复一日的示威游行主导了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平静的生活秩序被动荡的现实打乱。从2011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14.
艺术细胞突然"醒来"我和夫人张敬来美国的三十年间,—直在为工作和生活忙碌不停,很少有机会享受艺术。一旦参加朋友的派对,到大家跳舞的时候,我们多半是坐在一边跟朋友喝茶、聊天。其实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不乏艺术细胞。大约在1987年——我们退休前的两三年,不知是什么契机,我们沉睡多年的艺术细胞突然开始"苏醒"了。首先是张敬对跳舞发生了兴趣,她跟朋友去参加了一个跳舞的派对,又去学了几次舞,感觉很好,于是想认真地学跳舞,  相似文献   

15.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16.
一个居士朋友去新华书店,回来抱怨.他挑选的书有一本定价拖了5分钱的零头,总款81.65元.售书小姐说:"八十一块七."居士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不是八十一块六呢?"  相似文献   

17.
阅读生命     
尚土 《新闻世界》2004,(10):1-1
没到新疆前就有朋友告诉我,到新疆一定要去看看胡杨树,读懂了胡杨,就读懂了生命。当时,对朋友的话我并没在意,心想树有什么好看的,但好奇心总能吊起人的胃口,来新疆没多久,我真的去看胡杨了。  相似文献   

18.
画中有话     
"在4年半的部长任期内,最重大的问题不是由军方高级将领或部里的高级官员告诉我的,而是由媒体或国会议员揭露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近日被授予"公共服务奖章",他在发表专题演讲时披露。"砍价失败""应聘不果"。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习惯用篆刻记录生活。他退休后曾到路边小店砍价、到饮食店应聘打工,都因被人认出而未果,遂作此二枚印章自娱纪念。  相似文献   

19.
尹永铸 《新闻三昧》2006,(10):23-25
第一次知道田金珍是在去年湖南一家电视台做的一期她的专题。这个利用农闲时间拣破烂以贴补家用的农妇,曾遇到了两个饿昏在路上的女孩,她们是去矿山寻找在外打工的父亲。田金珍被这件事情震动了,她太了解并同情这些孩子了。在她的家乡,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凄惨故事不胜枚举;仅在她的村子,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几乎占了一半。她决心为这些孩子拍一部电视,以提醒那些在外的父母们。看了电视以后,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对于千千万万进城的农民工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在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父母、孩子又生活得怎么样,应该告知社会…  相似文献   

20.
事件回溯与群氓的理论基石 2009年7月16日上午10点59分,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在百度"魔兽世界"帖吧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帖子,它只有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点开却没有内容,可算是一个公认的"水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水帖",竟然在短短一天之内创造了710万的点击量和30万的回帖数,成了中文网络上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帖子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并已有17028名网友跟帖回复.一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在跟帖中回复称, "我今天不回去吃饭,我现在在网吧吃饭呢.你帮我给妈妈说一下."不过该名自称是"贾君鹏"的网友却很快被其他网友戳穿,发现该ID的注册时间为7月16日11点,比发帖时间晚一个小时,"肯定是恶搞的".其他跟帖的网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