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面向现实而为人生的写作主张,是杨逵创作的自觉追求,也是理解他文学品格的必要前提。统观日据时期杨逵的小说创作,反抗殖民统治与反对阶级压迫的思想并存,同时又在这之上有所升华超越,强有力地显示出这一时期台湾新文学反抗与斗争的立身主题,也彰显着这位台湾左翼文学先锋的手笔与气魄。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杨逵不仅是以《送报侠》而闻名的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其带有左翼色彩的文学理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深化,清晰地呈现出写实主义——文学大众化——草根文学的思考轨迹。杨逵在文学理论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体现了他放眼于台湾新文学运动整体构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一种重要书写策略和修辞方式。通过以赖和、杨逵、吴浊流三位台湾作家的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命名、文本情节、小说人物和事物等角度阐述日据时期台湾小说中的隐喻形式,并对这一修辞行为的历史语境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台湾新文学“成熟期”与“战争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杨逵的小说创作。笔者认为杨逵的小说创作以高度的思想性将台湾新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30.8万字,樊洛平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该著为国务院台办项目“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的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大陆学界第一本全面研究杨逵生平与文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底层民众是杨逵小说叙述的重点,以1942年杨逵复出后发表小说为界,他小说中的底层民众形象出现了嬗变,1942年之前是被苦难残噬,被同情与待拯救的无知、无助者,此后则变为被仰赞的勤劳、勇毅者。1942年之前的底层民众形象是杨逵表达人道情感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折射出他早期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精英意识;1942年以后理想化的底层民众形象则是他表达庶民价值认同的载体,体现了他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寄寓他的劳动美学想象。  相似文献   

7.
“压不扁的玫瑰花”精神是人们对台湾著名作家杨逵精神品格的根本认同,也是人们解读其文学价值的不二视角,但这一认识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杨逵文学精神在深层次上承续着的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以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建构起的人道主义理性原则。于世界融通,民族统一呼声日隆的今天,重新深入杨逵文学精神,无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8.
钏肇政是台湾乡土文学承前启后的小说大家。他继承了由赖和开创,杨逵、吴浊流和钟理和等人奠定的台湾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其丰富的著作加以发扬光大。被文学史家叶石涛称为台湾第一代作家中的“翘楚”,除去钟理和之外,“最有卓绝天赋和坚韧创作力的作家”。 钟肇政的著译甚丰,其小说创作二三十部,且以长篇取胜。他从小即立志献身于文学事业,青年时代因为身受亡国之苦,更加坚定从事文学事业的决心。他想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华民族受异族凌辱,抗争不已的悲壮历史,为下一代留下一点痕迹,留下一点见证。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病》这篇散文主要讲述的是鲁迅对父亲的病的回忆和他与两位"名医"周旋的故事。本文希望以《父亲的病》这篇散文和与之相关的鲁迅青少年时期的资料为背景,结合弗洛伊德等人心理学方面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解读鲁迅和他的作品,从而能更深层的"接触"鲁迅的潜意识内容,理清鲁迅早年生活经历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前些日子,收集文章更齐全的新版18卷《鲁迅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鲁迅先生,又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曾几何时,我国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人“骂”鲁迅的文章,好像大有要骂倒鲁迅之势。前些年主要是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士,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人跟着起哄——说什么“鲁迅是某种政治力量捧出来的,他的著作一无是处,他的小说只有政治性,没有艺术性;他的杂文,除了骂人,一点价值都没有”。这些论调出自台湾和海外的一些人,倒也可以理解。可惜的是我们国内一些人,也跟…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月报>是"左联"继<北斗>之后主办的又一较大型的文艺刊物,先后由姚蓬子、周扬任主编.鲁迅曾热情地指导<文学月报>的编辑,并在该刊发表文章数篇.他热爱翻译工作,与同时代作家相互讨论自己的翻译观,并且引进及翻译外国文化成果和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书籍出版、报刊编辑和美术绘图等方面,给进步青年以指导、支持、鼓励和帮助;支持、歌颂社会主义的苏联,对中苏复交以热烈的祝贺,显示了他的政治立场和国际主义精神.鲁迅十分重视报刊这一斗争的舆论工具,并对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极大,表现在:留学生对文学运动的发动,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创新,代表人物王国维、鲁迅、张闻天、周扬、朱光潜等都是留学生;留学生在文学创作上的率先,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田汉、郭沫若、冰心、巴金、徐志摩等。应该有一部留学生文学史来充分总结留学生在文学方面的不朽成就。  相似文献   

18.
武圣华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4):26-27,48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都与民间文艺发生着密切而浓厚的联系,他的文学理论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民间文艺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至今天。当我们反思他的民间文艺观时,其仍不失为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9.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