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通电自感原理通电自感实验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A,立即发光,但A,却是逐渐亮起来的。如图2是断电自感现象的原理图,断电自感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二册“自感”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其中甲和乙分别用来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甲图中的电路断电时和乙图中电路通电时有无自感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线路进行了改进,可在同一电路中分别演示通、断电时的自感现象,而且能演示断电时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强了教学演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按课本上的原理图,各校都配备有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两块示教板,通电自感的实验效果较好,而断电自感却很不明显,即用6V的电源给如图小灯泡通电正常发光后,断电瞬间不易看到灯泡滞后熄灭的结果.这时,改用人体代替小灯,问学生:一节干电池电动势多高?用手触它的正负极可怕吗?谁都知道不可怕.“但现在我要让一节电池使你们触电,敢于亲身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因而,这种演示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个电路只能出现一种自感现象的错觉,不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实。此外,显示器件灯泡的亮度不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因而不能正确反映电流的大小和变化,当然也不能指示电流方向,学生所观察到的不是完整的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物理)下册“互感和自感”一节中,通电时自感和断电时的自感现象是用课本第104页上介绍的两个演示电路图13—22和图13-23来完成的。这往往使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认为在通电时的自感实验电路中断电时不会产生自感现象。实际上在通电的自感实验电路  相似文献   

6.
物理课本中关于自感现象的两个实验(见图1、图3),一般说来演示效果不好.演示通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1亮度延迟时间太短.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 2的延迟时间更短,几乎是断电即灭,而且演示重复性差.学生从演示中不能获得比较鲜明直观的"自感阻碍电流变化"这一物理过程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高二课本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必须做好“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做好这两个实验是讲好这节课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现行课本中是利用97页图4—15和图4—16来完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我们认为按照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  相似文献   

9.
在演示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时,必修教材中用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电路。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中自感演示实验的介绍与分析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204至205页,有关自感现象的实验是用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  相似文献   

11.
自感实验是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传统的电珠演示法虽然可以看到自感现象,但对自感的本质揭示得不够,有时还会使学生对自感形成错误的认识.笔者利用APPLE-Ⅱ微机,采用典型的通、断电自感演示电路,对自感暂态电流进行了采集,效果比较理  相似文献   

12.
在教材中,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所用仪器为通、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装置、电源、开关及导线若干,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演示通电和断电的自感现象时,分成2个电路,不仅演示时不够方便,而且会使学生误以为每种线圈只能在一种条件下产生自感电动势,造成不必要的歧义,同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也无法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袁培耀 《物理教师》2000,21(6):20-20
高中电磁感应内容中,自感现象主要是通电和断电时由灯泡的亮暗变化展示和解释的,以此说明了线圈具有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常感到困惑不解,究其原因,是教学中,教师重点处理了自感现象中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这一主题,而忽视了对线圈电阻的教学处理,因此,自感现象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线圈对电流变化的阻碍作用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处理线圈电阻的环节. 电感线圈是由一定电阻率的导线绕制而成的,对自感现象的讨论应该考虑线圈的直流电阻的影响. [例 1]如图 1所示电路,A、B两灯规格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丁秀梅 《物理教师》2010,31(1):23-24
实验启示我们,传统的自感现象实验对实验器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一个线圈和任何一个小灯泡都能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例如,在通电自感实验中,要求自感线圈L和灯泡A组成的RL电路的时间常数τ足够大,这样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灯泡逐渐变亮的过程.除此,即使可以观察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的过程,但在通电断电的过程中,灯泡两端的电压或电流方向的变化现象也是传统的演示实验无法达到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实验系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黄金海 《物理教师》2002,23(2):32-32
在做高中电磁学演示实验“自感现象”时 ,一般可用学生电源的直流档位供电代替电池供电 .当用学生电源做为供电电源时 ,在电路中就有两个电键 :一个是实验电路的通、断电电键 ,另一个是学生电源的电源电键 .因此在用图 1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如用实验电路中的电键S做通、断电来观察自感现象时 ,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但当把实验电路电键S闭合 ,而用学生电源的电键来做这个实验时 ,却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异常的呢 ?为了进一步观察图 1所示电路在两个不同电键通断电时所出现的现象的不同 ,…  相似文献   

16.
断电自感?     
高中物理“自感”一节中,对“断电自感”现象是这样叙述的:“现在再来做(图4—16)的实验,把灯泡A和带铁芯的电阻较小的线圈L并联,接在直流电路里,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后,再断开电路,这时可以看到灯泡A‘过一会儿才熄灭’。”教参中对“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只介绍了一种现象—“闪亮”一下后熄灭。笔者认为“过一会儿才熄灭”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闪亮”一下熄灭,另一种情况是“逐渐变暗”。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自感现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释:一是把通电及断电时间当作电流变化的时间Δt;二是以为由自感电动势产生的自感电流,在量值上会比原电流高。本文想通过对自感电动势及自感电流的计算,澄清上述两个问题。 (一)通电时的自感现象: 研究如图1所示电路,为讨论简单起见,设电源为稳压源,且不计内阻。当接通电键K,在L两端就产生一个阻碍电流增大的自感电动势ε_L=-L·di/dt 由回路定理得u=iR L·di/dt。这是一个一阶线性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用分离变量法解得:  相似文献   

18.
自感现象是现行高中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感现象,笔者设计了2个实验:其中1个用来演示通电自感,如图1所示,另1个用来演示断电自感,如图2所示.关于教材中所演示的现象和解释不再赘述,笔者认为教材中对现象的解释不够严谨、全面,实验设计和器材的选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自感是电磁感应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现代电子线路中其应用十分广泛.自感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两个基本问题: 1.通电自感:通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略小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其作用是让电路中电流不能立即增到最大,通电自感只能延缓电流的增大,而不会阻止电流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电工基础》课程中电磁感应部分都讲述了自感现象。在自感现象教学中,自感通电、断电演示实验的演示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研究探索做好该实验的理论条件,提高实验技能很有必要。 在自感通电实验中(图一),当k闭合时,A灯应比B灯先亮;在自感断电实验中(图二),当K断开时,灯应更亮一下才熄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