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核心是机制的转变,在人事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中,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机关改革,还是后勤改革等诸方面,都涉及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如何逐步实现根本性变化这一问题,这项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而且直接涉及到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现行人事分配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弊端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地制约着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和队伍结构优化,必须下大力气改革。  相似文献   

2.
该书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这一重大命题,以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新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原则为指导,以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重点分析和研究了什么是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以及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前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两个阶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影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因素有:人们的价值取向、市场规模的发展、路径依赖的作用、改革渐进性、国家的作用。那么,在规范和完善我国个人收人分配制度时,就需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国家作用推进改革进一步深化,同时克服路径依赖并注意使价值取向随制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割析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改革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分析整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后,指出在目前阶段高校内部改革制度创新路径应当转向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而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以认识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改革,制度变迁的主体是高校和高校师生.为避免制度变迁低效率,甚至失败,应加强政府与高校的沟通与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包”和“统”为特征的现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了。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已是大势所趋。我院作为交通部毕业生分配改革的试点单位,在去年12月18日,首次召开了八九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相似文献   

6.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这一新的分配理论,标志我国在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如何正确实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如何正确对待新的分析制度所带来的收入差距相对加大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分歧。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一、简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为了更好地展望“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首先有必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毕业生就业改革做一个简单回顾。在20世纪,毕业生就业改革以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要求,1989年国务院以19号文批转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期改革方案”),开始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中期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  相似文献   

8.
60年代调整后农村人民公社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人民公社体制下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从公社个人收入分配的构成和分配依据.以及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公社劳动管理制度和工分制几个方面.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到改革前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实况。由此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大包干为特征的分配制度创新。并最终取代公社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所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委决定1995年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力度,规定实行招生“并轨”的学校,要配合主管部门尽快落实或完善与此相配套的教学、学籍管理、奖贷学金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招生“并轨”之后,本科生便不再分“公费生”、“委培生”、“自费生”,而统称为“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一律缴费上学。“并轨”招生制度的实行,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推向深入。我国从1982年起就开始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及《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教委…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五个“动向”,即教职工聘用走向规范有序,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新的统一,校长由谋钱回归到谋事,从制度管理到“无制度”管理,从奖惩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三个“进展”,即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推进改革的步子加快,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前几年,正在与全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接轨;四个“趋势”,即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学校人事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更完善的改革配套措施,具有新型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五个“动向”,即教职工聘用走向规范有序,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新的统一,校长由谋钱回归到谋事,从制度管理到“无制度”管理,从奖惩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三个“进展”,即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推进改革的步子加快,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前几年,正在与全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接轨;四个“趋势”,即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学校人事管理发生深刻变化,具有更完善的改革配套措施,具有新型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为主线,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为目标,创新用人机制,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1、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目前中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人们对社会的公平产生质疑。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的在于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搞清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是解决的关键,制度不健全并由此导致的权力寻租等非正当灰色收入是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改革和优化分配制度,反腐倡廉,治因为主,治果为辅。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30年,也是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30年。收入分配领域经过不断探索、改革和调整,积极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的变革,并将此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分配制度改革走过的道路,本文作了四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精神,我校在2001年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实行全员聘任,建立健全了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体系,制定了《河北经济管理学校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实施方案》及11项配套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举国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尤其是在进入2011年之后,“收入分配改革”一词以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出现在官方的表述中。  相似文献   

19.
就业态势与职教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角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已由国家统包统配,改革为在国家有关方针原则指导下,学校推荐,学生通过劳动力市场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就业制度,也就是“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这样无疑给各类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当今职教的许多弊端。职教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谈谈今后职教的改革思路。   一、就业态势分析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实际上就是就业的竞争性。竞争就是相互角逐、攀比和较量的行为。就业竞争表现在择业问题上的结果是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20.
效率与公平之间并非矛盾的关系,而是同等重要的关系,我们应该以“并重论”来指导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府职能转换。[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