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张亚文 《考试周刊》2013,(30):29-30
在日本各种宗教并存,很多日本人信仰两个以上的宗教。这种信仰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探究"门松"、"萩花"、"彼岸花"、"百合花"、"合欢花"、"稻"这六种植物在日本人信仰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分析其和宗教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结构中,信仰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正因如此,特定社会的文化孕育着信仰,同时信仰也引领文化的跃迁。信仰之所以对文化具有引领与牵导作用,根据在于信仰的本质。信仰是人立足现实而进行"自我超越"的精神机制。这种超越是一种"二级超越"的"张力结构"。现代文化是我们在信仰层面必须肯定与坚持的立足点,共产主义文化是信仰旨归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理性的迷信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迷信压抑了人的自然天性,使人异化。D·H劳伦斯提出了"血的信仰"来救赎人类,这正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有所契合。本文旨在说明"血的信仰"和"酒神精神"在劳伦斯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的体现,并指出劳伦斯的"血的信仰"的不足。另外,本文主张引入尼采的"日神精神"来弥补,使陷入现代困境的人们肯定生命的价值从而异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底,凤凰网凤凰播报推出了一个"寻找中国人的信仰"的专题,让大家来晒各自的信仰,专题的导语称;"中国人不缺少信仰,只是缺少发现信仰的精神。信仰无时无刻不在指导你我的生活。我们努力尝试,让所有的人,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信仰。"有关"信仰"的各种话题,近两年来日益引人关注,诸如"中国人到底信仰什么"、"中国人还要信仰吗"这样的讨论,在网上随处可见。也许,就如博友所言,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中国人应该思考这个话题,因为"我们需要信仰,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化中有关宗教、神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宗教信仰高于思辨理性,因此理性的哲学应为神学服务;另一种主张理性是审判一切的最终法官,以理性为准则的哲学启蒙宗教信仰。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在人生的实践中,信念是实践的出发点和动力,人总是相信了什么才去行动,而当遇到了问题时又质疑原先的信念,并根据经验确立新的信念。拿这种人生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信仰导致理解"或"理解启蒙信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们总是处于"信仰寻求理解"和"理解开导信仰"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信仰教育"成为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探讨的并非"大学生信仰教育"本身,而是使其得以可能的一般前提:人是否需要"信仰"、信仰是否必须"教""、教"何种信仰、信仰如何"教",从更本质的维度出发去接近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实践"不吃肉",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美国约有3.3%的青少年选择素食,1.5%的青少年遵循严格素食,英国有8%的青少年选择素食,我国也有大约5000万素食主义者. 有些人认为素食对健康有益,有些人为了保护动物和环境,有些人选择素食是因为信仰或其他伦理问题.基于信仰而采用素食者我们应给予...  相似文献   

8.
我们为什么而进行教育?思考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一种使命感,如果不能坚持一种教师的独立思想和知识分子操守,我们的思想就必定是苍白和无力的。就不可能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这种使命感,就源于我们对于日渐消逝的"人"的焦虑,源于对物欲与技术统治下人的呻吟的谛听与同情,源于我们对于灵魂安顿与终极关怀的诉求。而这种操守是只能建立在我们对教育的信仰之上的。教师应该树立基于"育人"这一教育信仰之上的师德观。  相似文献   

9.
神道,作为日本人精神构造的核心,主张"神人一致",将人类社会的所有成果视为人类自身的努力和神的护佑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日本人的劳动观和共同意识作为集团力量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神道的所谓"造物"的"产灵"信仰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在考察中发现这种信仰里的"造物"和"污秽剔除"观念成为"生产优先"理念的源头,支撑着日本经济、产品与技术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只要在偶尔想起一个东西时,心里泛起虔诚的微光,拥有一瞬间的幸福和美好,这便是拥有信仰。雨果说,信仰是人所必需的,没有信仰的人不会有幸福。由此推出无论是谁都须拥有自己的信仰。正是心怀信仰,许衡才会道出"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之警句。"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有鲍照,世道不  相似文献   

11.
流行在甘肃渭源地区的所谓的"保山"仪式,是汉族民间社会一种祈禳文化的表现,究其实质,乃是种藏文化的山神信仰和本地方神信仰相结合的信仰文化。这种信仰文化的产生和流传首先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次也是草根农民追求现实利益一种神秘的表现方式。在理解这种信仰文化时不仅要着眼于本地乡土文化还要关注历史的演变中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信仰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信仰可以通过宗教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哲学的途径达成.宗教信仰作为满足人从精神上超越自身终极有限性的一种途径,是绝对必要的.信仰层次的高低由信仰什么与如何信仰共同决定.无论是对个体的人还是人类,信仰都是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周啸勇 《中国教师》2013,(12):61-62
<正>在长期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仰"进行定义。《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信仰"的定义是:一种理智的判断,亦或一种特殊的感觉,其本质都是一种自内产生的现象。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信仰"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不言而喻,信仰是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截然不同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而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涤荡,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沉渣泛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与人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关系,境界的提升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认知前提。试从境界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展开批判,同时提出通过加强学习,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和培育世界观与人生观统一的社会机制的对策,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7.
粤东地区"百姓公妈"信仰的本质是人们出于对无祀骷骨的畏惧而安抚孤魂野鬼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亦被当作慈善事业,收葬无祀骷骨,并集中祭祀。该信仰与闽台普遍存在的"百姓公"信仰有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的信仰世界中,除了我们普遍熟知的天神、地祇、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这种"魅"源于先秦,是一种异域之敌,它们危害中原,需要抵御。秦汉魏晋时期,魅的形象类型较多,出现了物魅、鬼魅、老魅、精魅、木魅、狐魅等各种类型。这些长期存在于民众观念中的"魅",是一种独具特点的人类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19.
耿村民间故事集中展现了民众伦理意识中神鬼信仰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矛盾,民众的神鬼信仰主要是巫术性质而非伦理性质的,它在很多方面保留着上古自然宗教的禁忌主义特征.其中道德意义上的"善"和非道德意义上的"善"彼此否定,难以统一.在神鬼与人的关系中,民众没有把神鬼想象为"至善"者,它们除了肯定日常德范以外,不再向众生指示更高的道德理想.这种以现世为归宿的信仰形态不需要培养一种非日常的生存态度,也难以成为引诱人们"走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徐娟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55-57,54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建设就是指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的建设。立足于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的内涵,对这"四件"建设的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四件"建设中容易陷入的误区,提出了可行方案,以期更加科学地开展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