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探析<离骚>的结构,不应越出其抒情诗本位,脱离文本,应当回到<离骚>本身,从文章学角度分析其结构.<离骚>具有"自我"双重性、诗境不统一、男女角色互换、"求女"贯穿全篇等特征,据此可将<离骚>结构分析概括为:一条"求女"主线、二段、三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天地之间,风云日月,人情物态,无往非吾诗所自出。”可见天地间的一切,无一不是写诗的好材料。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即首先得从“风云日月,人情物态”中发现诗意。所以,罗丹在他的名著《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看出美来”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相似文献   

3.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4.
《离骚》是一首自叙式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揭示,也是屈原心灵世界最生动的写照。本文对诗中“吾”的心路历程作了梳理和分析,从其心理活动过程来看,较大的波动有八次,内容顺序如下:条件优越,自负不凡;纯洁高尚,遭遇不公;回家遭训,被迫出走;虚设幻境,倾诉心声;“求女”为喻,以通君侧;占卜决断,指点迷津;昆仑寻根,往而复返;先贤召唤,舍生取义。将其全过程贯穿起来后就能看出:《离骚》是屈原悲剧性人生道路上心灵历程的吟唱。千载独步,无可比象!  相似文献   

5.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王羲之非常崇拜,他千方百计、大力购求王羲之的遗作,特别是对《兰亭序》,他购求不成,又用欺骗的手段索取到手,最后又随他葬入昭陵。他为《晋书》的《王羲之传》写《论》,认为王羲之是“尽善尽美”的书法家。他为了使自己的女儿也像王羲之女那样,在书法上大有成就,遂命其第十二女字孟姜,与王羲之女同字。总之,在唐太宗看来,王羲之是前所未有的书法家,也是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基本上完成《史记》的写作之后,为了说明自己著书的目的和宗旨,又写了篇《太史公自序》,作为《史记》中一百三十篇中的最后一篇。司马迁在这篇《自序》中谈到了“发愤著书”的问题,他说: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兰久)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相似文献   

7.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说“公名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这都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如果李阳冰说的“陇西成纪人”容易误会成出生地的话.如碎叶、条支、西蜀、东鲁、长安等,那么范传正说的“其先陇西成纪人”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明明说“李白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为李白具有“陇西成纪”这个郡望:有的说他是“西域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十卷一期);有的说他是“突厥人”(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十七  相似文献   

8.
综合练习 认真听短文(附后),边听边记边想,完成练习。 (一) 1.打井人因为 ,所以他要自己打井。 2.井打好后,打井人说的“我家打了一口井,好比多了一个帮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句话后来竟被说成是: 3.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二) 本文主要告诉我们内容:,它包括个 附短文 (一)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用水要跑好远的路去挑,经常忙不过来。后来他自己掘了一口井,用水就方便多了。因此,他高兴地时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好比多了一个帮工。”这话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厉害,最后竟被说成:“…  相似文献   

9.
唐朝有个演滑稽戏的李艺人,善于逗乐。他自夸学问渊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儒教、佛教、道教三大教无所不通。在一次皇家宴会上,有人问他:“如来佛是什么人?”他答:“是个女人。”二“为什么?!”“《金刚经》说:‘敷坐而坐。’(自己把打坐的位置整理一下然后坐下来。)一个人既有丈夫又有儿子,不是女人是什么人?”另外一个人又问:“太上老君是什么人?”李艺人答:“也是个女人。”“W hy?”“《道德经》说:‘我有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身,所以我有莫大的祸患啊。)若不是女人,怎么会怀有身(孕)呢?”皇帝大笑,问:“文宣王是什么人?”答:…  相似文献   

10.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阎尔梅追慕屈原,读《离骚》、品屈子是其人生的一部分。他将屈原和《离骚》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借鉴并发展了比兴手法,以“雄奇豪放”为主调的诗风既是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继承,又与其自身的性格和经历相关。在人格精神上,阎尔梅关心国事、关心百姓的疾苦,明亡之后积极投身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与屈原忠君爱国、以民为本、“虽九死犹未悔”的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由于它把先秦儒家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提出了一套自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使它不仅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系统的政治哲学理论,而且也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基本方示。所以它受到了韩愈、李翱以及程颢、程颐的重视。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把《大学》提升到更高的地位。他最先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为“四书”,并  相似文献   

13.
道咸年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随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中国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就开始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使清王朝到了一个空前的政治危机时代。面对此,清朝的封疆大吏们惊醒了。他们揉着睡眼,把“安内驭夷”作为己任。其中曾国藩表现最为突出。他熟练地运用求贤用能术,使清朝求贤用能的这潭死水,开始波澜横生了。所谓贤能,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亦即人才。人才是国强民富的重要支柱,因而曾国藩说:“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①那么人才怎样得到呢?人才又如何培养使…  相似文献   

14.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有的偏爱前者,有的注重后者,孰优孰劣,往往各执一辞。下面笔者用实例作一个比较,说明学习方式的采用应该灵活选择,注意互补,综合应用。《文汇报》199年12月2日登载了一篇《美国教师怎样教蚯蚓》,文中说: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盛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同学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前冷眼旁观。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假如…  相似文献   

15.
我以前写了一篇《陇南方言本字考》,刊登于《西北师院学报》。在那篇文字的引言里说:“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近来读书又续有所得,因按前例写成续篇,以备研究汉语方言和编写地方史志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楚辞》的形成及秦楚文化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楚国巫文化下的产物,包括巫史、巫医,无不与巫有渊源关系。《九歌》是祭祀上帝诸神的巫剧。屈原是以贵族而兼巫史的人物,他的《离骚》充分反映他对善、爱、美人性的追求。秦楚赵代都是帝颛顼的后裔,所以成为一共同的“文化圈”。  相似文献   

17.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年来,我在从事《中国革命史》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了解到我校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些认识。大多数人反映,在高等学校开设此课很有必要,但也有少数人不以为然。有的说:“文科学生学学可以,而理工科学生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是对国家的贡献。”有的说:“前段时间,报刊上不也在讲历史、哲学课程闹危机吗?”有的说:“学那干啥,值几文钱?”甚至还有人认为:“历史是人写的嘛:”“现在编写这  相似文献   

19.
九、连类取比求因果——穆勒法(上)笔者曾以《管锥之连类取比》为题,论及钱钟书先生学术著作的一大论证思维的特色,其分析的例证有心理的“失忆”,艺术技巧的“通感”,形状的符号“圆”和一个诗学共通命题“诗可以怨”。钱先生征引的诸多例证,元不以管锥为聚焦,连其同类而又取其比较。(见《金筑大学》97年4期)这连类取比的论证特色,从逻辑思路及逻辑方法审视,便是西方逻辑学家穆勒的求因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概念逻辑思想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术语把字、词、概念的区别表现出来,反映了许慎对概念的认识;《说文》按部首排字和一系列释词的使用,体现了许慎的类概念和类名与别名的相对关系;《说文》的多种定义方法说明许慎既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注意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又重视事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