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2.
"学问"一词,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从学会"问"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明了问题意识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现状,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  相似文献   

3.
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这句名言给我们点出了"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养成好问、主动求知的好习惯,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能否打开这个门,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而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上课之前不打"无准备之仗"。精心备课,及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技能,但如何提问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策略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起他们的需要,因需要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在问中学,在学中问。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  相似文献   

6.
张宇颖 《学子》2013,(6):46
一、转变观念,学生想问的前提问学生对"提问"的看法和想法,80%的学生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他们只管"答",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引导和调控。其一,利用博客、家长会等形式发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活动。其二,创建互相促进、相互质疑、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支持与关爱,获得安全感,充满归属感。其三,  相似文献   

7.
张大伟 《考试周刊》2014,(29):183-183
<正>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工作和学习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实现整体素质和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填鸭式"思维模式而不愿主动思考。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征,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主动自主思考问题,并不断提出疑问,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我由此想到,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8.
魏静 《小学生》2012,(11):28-2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想"问,说明这个学生很有主见,如果"敢"问,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而学生"会"问,证明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者,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主动权适时、适地地交出去。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创造."那么,我想教师的幸福就是由学生来创造的. "秘密花园"这一做法的思路来源于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尝试.一次上完课,我把一名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问题学生叫到办公室,把自己已经写好的"合同"拿给他看,问他愿不愿意与老师一起履行一项"合同"条款.他认真地看完,点点头,脸色稍稍泛红,大概是没想到老师竟会如此特别地对待自己吧. 所谓"合同",其实就是我对他的评价,对他近来表现的肯定,以及今后的希望,而且附上了"老师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你"几个字.他临走时,我随口说了句"这是你和老师之间的秘密哦!"  相似文献   

10.
<正> 2008年1月,我有幸听了一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的科学课。这是一堂市级骨干教师认定前的考核课,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当时要求教师完全脱离多媒体进行"传统"教学。这位教师尝试用"倒叙"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一上课,教师就开心地问学生:"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将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教师问:"为了迎接世界各国朋友的到来,园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57):139-140
历史是一门辩证思维要求极高的学科,问题需要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言简意赅。学生提问能否做到以上要求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问就"想问,敢问,善问,会问"。由教师结合问题,根据教学实情和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对教师而言,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问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面对天真的孩童,我真切的感受到——“问”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新版《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由"两基"、"两能",调整成"四基"、"四能"。"四能"是指: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要使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发问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所应有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困惑、疑虑及想要探索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内心的渴求驱使着学生积极的思维,不断地酝酿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提出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问”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考虑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因此,在英语课教学中,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会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张淑治 《成才之路》2013,(10):38-38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要克服恣意滥问,提问随便,问不得法等不当做法,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提问。一、问处有疑而不随意疑问疑问,有疑才问。教师要善于在有疑问处发问,增进师  相似文献   

17.
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提问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问是问出来的。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同学能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学生经过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的浓烈"熏陶"的结果。目前,不少教师的备课依然重在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而不是如何设计充满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不会提问的现象得以延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化学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李峰伟 《考试周刊》2008,(47):196-19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经过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20.
廖学春 《教师》2012,(13):117-117
笔者偶然在某杂志上中读到一篇名为《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的文章,谈到在课堂上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以及让教师准确答问的五大策略。令笔者质疑的是,作者认为学生提出问题后,"为了即时、满意地给予学生答复,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池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