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文章运用Hirs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评选得到了"1998至2007年段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并对h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h指数可以说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学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Hirs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学领域的37本学术期刊(这37本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在1998-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教育学领域1998—2007年10年间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到了“1998-2007年段中国教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3位学者”,并对h指数与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h指数来评价研究人员科研绩效,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总被引频次”、“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三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可以说h指数是一项更为综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2001-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为基础,对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发文类型、引用文献的语种类型、发文分类、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和地区分布、被引用情况、发文基金资助等信息进行了分析,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近10年现状、总体特征、发展态势和学术影响力做了较系统的评估,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拓新提供参照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1998—200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十年。在对1998—2007年高等教育层次和就业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探寻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1998—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充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各层次规模逐年增长,层次结构重心逐渐下移;就业结构前期变化平稳,自2003年起,开始大幅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对二、三产业就业影响较大;就业结构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本科层次的影响大于研究生和专科生。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查找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1-2010年收录的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有关的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深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2001-2010年间SSCI收录的10种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的研究性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描述统计分析,通过年度分布、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研究前沿领域、知识基础及其演变过程、学科影响力等关键变量,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揭示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研究态势及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存在问题,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1998-200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引发了高等教育深刻的变革.研究以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对象,分别选取反映高等教育结构的6个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8个指标,在对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的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寻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晰二者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19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不断扩充的大趋势中,各层次高等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扩充幅度和发展态势;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演变具有显著影响作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发展变化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有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了解其变化趋势及发展动态,文章使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并结合文件检索与管理系统NoteExpress和思维导图软件XMind,对"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5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八种核心期刊中与主题相关文献进行科学的知识图谱分析,对高等教育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代表性文章进行梳理和概括,进而指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概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研究》(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是美国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对该期刊2006-2010年间论文的作者群、研究方法、研究选题等方面特征的分析表明,它的核心作者群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居多;且高度重视数据调查法等定量研究方法,重点研究本科生教学、大学绩效和组织氛围、少数族裔学生等关涉学生、质量、绩效、公平的问题.与此相比较,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群中,拥有高等教育管理者身份的研究者表现异常活跃;在研究方法领域,方法意识比较混乱、方法运用相对滞后;在研究选题方面,“高等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等是重要的论题.对比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状况,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2007-2009年高等教育期刊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7-2009年11种高等教育重要期刊文献的研究,分析了这些期刊的栽文量、栽文学科分类分布、载文第一机构分布和载文作者发文量;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CiteSpaceⅡ可视化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作者共被引分析,揭示了2007-2009年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经典文献、权威人物以及3年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dd 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base on research self-efficacy beliefs of faculty memb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to inform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nderpins the study in which 109 faculty members completed the Research Self-Efficacy Inventory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Index.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ut small correlation between research self-efficacy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奠定高层次人才后续教育和终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师资、设备、学科专业和生源优势,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博耶报告"的10条建议为参照,以"博耶3年后报告"和我国14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为依据,对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和诊断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趋势,以期给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院校研究:理论、方法与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院校研究是针对学校规划、政策发展和管理决策需要,基于本校情境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思型应用研究。美国的院校研究活动主要集中在收集高校运行的事实性数据、管理问题诊断、专题性决策参谋研究、战略管理与规划研究四个方面。院校研究的有效开展需要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所研究高校学科发展规律,遵守院校研究的伦理规范、加强沟通与交流。当前推进中国大陆院校研究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决策需求与参谋信息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4.
浅议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对管理科学的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契机。在当前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大力建设管理学科。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造性管理人才的重任。文章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管理学学科的必要性和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的建设思路。指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7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规模的省际间比较,对全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东中西各个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同。为此,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政府要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要加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我国民办高职已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提升质量、发展内涵,就必须开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通过深度解读香港私立大专在内涵建设方面的特色及其根源,力求为处于困境中的内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积极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论中存在着“学科论”与“领域论”的学科属性之争,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两种研究方法。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直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则被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其效用,但缺陷和不足也十分明显。在“学科论”和“领域论”两种观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厘清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不断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赵振洲 《教育学报》2007,3(4):57-62
近二十年来,德育问题一直是国内教育研究讨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在英语为主的国际文献中,中国大陆的道德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两种视角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聚焦出本土和国际视野中关于大陆道德教育问题争论的焦点:即:(1)德育内容上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松绑”;(2)教育方式上由单纯的“说教”、“灌输”到人本主义多元化模式的出现;(3)新主题,公民教育的兴起;(4)研究范式上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和方法多元化。多元分析有助于折射出德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二十年内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Mainland China has witnessed a massive outflow of students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Hong Kong. In the context of an up-surge in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1) wh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choose to study in Hong Kong over othe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2) perceptions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in Hong Kong, and (3)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acculturation from their homeland to Hong Kong. Five key themes are identified: education, finance, learning culture, language, and discrimination/labelling. While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often struggle to blend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 most gradually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local way of life. What remains a challenge is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following political tensions over the “one China, two systems” framework.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expecta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with regard to studying in Hong Kong, ultimately offering higher-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n insight into how to better cater for the expanding share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s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extends the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accultur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ssue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