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6月1日至2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这次评奖活动,是自1998年首次将报纸副刊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以来,举行的第4次评奖。为了与中国新闻奖的总序数保持一致,采用了统一的“第十一届”序号。在全国2000家左右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大部分都辟有文艺副刊。随着报纸为适应人民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调整,以及报纸多版化的发展趋向,报纸文艺副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新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顺应副刊发展…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报纸副刊一直是刊登散、杂志、学评论等纯艺作品的领地。近些年,随着副刊读数量的减少,这种副刊在各种报纸上出现得越来越少,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也有的报纸在不断探索副刊如何办的问题。根据一些报纸的探索实践和笔的思考,认为报纸副刊可以进行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李赢 《中国编辑》2005,(3):80-81
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新闻,副刊作品更注重语言的精致、词句的完美、立意的新颖,更讲求文化性。总的来说,副刊的文化性突出地表现在反映新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和体现本地的文化特色上。  相似文献   

4.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世纪之交的年底年初,笔者注意收集阅读了上百份国内有代表性的主要报纸,发现在副刊这个领域,如今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新现象、新形式、新经验比比皆是,颇值得加以研究总结。无论是五四运动时期,还是三四十年代,副刊在中国报纸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现代文学史中的大批杰作,最早往往是刊登于报纸副刊的,比如鲁迅的绝大多数作品,从杂文到小说。解放后直到80年代,副刊在文化界一直是一方重镇。但是90年代情况有了一些变化,由于报刊业与出版业以及影视娱乐业的发展,一时间副刊似乎不再那么受重视,与报纸的特稿热、体育热、证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报纸副刊,尤其是地方党报的副刊编辑们感叹,副刊越来越难办了,空间小、题材窄,竞争日益激烈,早几年办副刊(专刊)的黄金时代已风光不再……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主流报纸副刊大致都有过从“勃兴”到“繁荣”到“成熟”的轨迹,除了其自身的规律支配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其它媒体的兴盛介入和竞争,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也是副刊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地方区域性的报纸副刊,目前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大报、专业报的夹缝中,地方党报副刊还有没有发展的余地,能不能继续繁荣下去?笔者以为,竞争…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纸中的文学版块即文学副刊,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读者"买报纸就是为了读副刊",而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副刊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站、客户端等扩大作品的容量、体裁和作者队伍,从而提高报纸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还要探索专业手机阅读模式,增加网络小说、电子书等内容,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少雄 《新闻战线》2015,(5):107-109
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受到冲击,地方报纸副刊如何稳住阵脚并保持长盛不衰的魅力?闽西日报副刊把"挖掘本地文化,彰显闽西特色"作为办好副刊的重要抓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老树发出新枝、开出新花,使报纸副刊保持长久不衰的魅力。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纸质媒体受到强烈冲击,不少地方报纸的副刊纷纷改弦易辙,抛弃本土文化,以片面追逐"时尚""流行"来取悦读者,其结果就像今天的房地产热,表面上红  相似文献   

9.
王莹 《新闻窗》2006,(5):87-88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历来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对副刊文化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以往那种纯文学的老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读者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需要获得外在的感官审美愉悦,还对报纸副刊多了一种“获益”心态,他们期待从副刊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  相似文献   

10.
张丽 《青年记者》2003,(5):26-27
第十一届山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已结束,今年副刊评选有以下几个特点:作品导向正确、整体水平高、题材广泛、更加关注重大主题和重要新闻人物,更有艺术感染力,更加贴近读者。下面结合评选情况,谈一下当前报纸副刊的“副”与“不副”及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的问题。副刊之“副”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新闻版块共同担负着服务于读者的重任。相对于新闻,副刊作品更注重语言的精致、词句的完美、立意的新颖,更讲求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副刊是把几篇散、小说、诗歌、评论简单地编排在一起,它实际上是一种单纯的学副刊。上个世纪初叶,在如火如荼的新化运动下,学作品因为在报纸上发表而得以快速传播,成为那个时代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也使副刊成为报纸闪亮的组成部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好几十年,直到本世纪初,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媒体的多元化演变,人们对信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单纯的学作品已远远满足不了读对信息、思想的需求。传统副刊这样一种静态的存在,已经大大落伍于现实生活,严重制约着现代报纸副刊的发展。这样,转型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董保纲 《新闻窗》2013,(1):75-75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报纸专副刊也离不开自己生存的地域。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不可能与其他地方完全相同,地市级报纸专副刊更要立足本地所独有的文化氛围,下大力去挖掘整理本地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既是媒体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更是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在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中,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从1998年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获得金奖的作品中推荐了12件作品参评,其中有6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中,其中参评的杂文、散文质量仍保持一贯较好的势头,精品迭出,报告文学、特写也呈提高的趋势,佳作不少,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报纸副刊的现状。由于名额限制,只能优中选优,许多优秀作品没能上榜,留下不小的遗憾。 新闻是对社会生活最真实,最生动、最敏感的反映,作为报纸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作品也不例外。获奖的作品虽分属…  相似文献   

14.
李灿 《新闻知识》2001,(4):33-34
(一)仿如一夜之间,传统副刊的周围已衍生出一簇簇陌生的副刊种类来,呈现出摇曳多姿、生机勃发的态势。仔细阅读最近的一些报纸,便会发现有的报纸不仅新闻版办得十分出色,而且,副刊园地也万木峥嵘,蓬蓬勃勃。另有一些报纸则明显弱化了多少还有些掣肘的新闻版面的改革,而用尽全力于副刊上,针对这种做法笔者虽不敢苟同,但他们把副刊办得温温馨馨、多姿多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新闻版是“记者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副刊更多关注的是“读者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因此,作为对变革时期读者需求的一种迎合或关怀,报纸…  相似文献   

15.
联系专业作者是报纸办好副刊、专刊的必备条件,是一项基础工作。以报纸副刊而言,报业发展史上没有哪一家报纸的副刊依靠自由来稿而办得有声有色。中国报业史上副刊的辉煌期恰恰是副刊编辑与专业作者联系极为紧密的时期,如五四运动之后的四大副刊、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副刊《自由谈》等。在当今网络资讯发达、媒体写作系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文学副刊,以其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及娱乐性,广受读者喜爱。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常读报纸副刊的优秀作品,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但一些文学副刊的业余作者,对其应有的特色缺乏了解。常常把稿子写成了表扬稿或事迹材料。这使得很有意思或很感人的一件事,变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报纸文学副刊上所发表的作品,既不同于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件。它是另一种言说方式。有另一套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7.
吕晓峰 《今传媒》2016,(9):84-85
现代报纸一般包括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基本构件。简单来说,副刊与其他三个报纸构成要件的区别在于:新闻提供事实,评论提供意见,广告推销商品或观念,而副刊提供娱乐与知识。本文将结合对副刊定义、演进过程,传播意义与文化特征,编辑方针与运营策略,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探讨,分析中国当代报纸副刊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王霞 《新闻传播》2004,(6):42-42
“让副刊作品新闻化”作为口号被喊出来,是近两年的事情。与正刊一样,副刊也有引导舆论的功能,副刊应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当前的新闻热点来办,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如果说,新闻版面标志着报纸的广度,那么,副刊则更多地标志着报纸的深度。新闻加副刊、广度加深度形成报纸的高度,由此提升报纸的品位。因此,在副刊上做文章,“打新闻的第二落地点”,已成为报业同行认可的应对竞争的办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第二十一届报纸副刊好作品已于日前揭晓,一大批优秀副刊作品脱颖而出,受到广泛关注。每年副刊获奖作品出炉,都会吸引各报副刊编辑和作者认真研究,以此来把握江苏副刊新的发展动态,以提高办报水平,推动更多精品创作。古人云,文无定法。副刊作品创作当然也没有一个恒定的成功公式。但是,我们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也能找出一些副刊优秀作品产生的可行性路径,现笔者就以部分一等奖作品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