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事实上,在今天的小学课堂上,教师仍然会不时地下达诸如“表…  相似文献   

2.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笫一组的学生,每傲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炊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做同样的数学题.对第一组的学生,每做出一题奖1美元,而第二组的学生不管做得对与错,不给予奖励.实验观察到第一组的学生做得又快又好.实验结束后,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猜猜看,在这种情况下,哪组会有更多的学生继续做题?我想,会有不少的人选择第一组.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第二组做题的学生更多.这说明了什么呢?"过多的外在表扬和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之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学生不同的反馈方式:对第一组学生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学生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学生只测验而不告知其学习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学生的成绩有迅速的进步;第二组的成绩平稳上升;而第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什么变化。八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又进行了八周。结果发现,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平稳上升;而第三组学生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暮雪 《家长》2011,(8):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6.
李小清 《甘肃教育》2007,(11X):49-49
一、数量与分率的比较学生初学分数应用题时,很难分清什么是数量,什么是分率,再加上审题不仔细,很容易将题做错。例如:一桶油重35千克,第一次用去了3/7,第二次用去3/7要千克,还剩下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7.
暮雪 《家长》2011,(Z2):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8.
【教例】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 ,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 ,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 ,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 :0.75 - 3516 +0.4学生练习。师 :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生1 :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生2 :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 :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近似值。生3 :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师 :你为什么这样计算?生3 :因为第一题中的 35 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而第二题中的 16 不能化成有限…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解答富有趣味的智力难题。在实验开始阶段,德西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第二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则没有任何报酬。在休息阶段,会发现得到奖励的大学生继续答题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减弱;而未获得报酬的小组中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利用休息时间继续答题,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德西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上课,他故意不发一个学生的试卷,等那个羞涩的学生来问他的时候,他说:“我看一看天才长得什么样。” 他出给学生的试题都是这样的:赖昂对爱玛的第一眼印象是怎样的?爱玛读过什么书?最少举出四部作品及其作者。描述爱玛的眼睛、双手、阳伞、发型、衣着以及鞋。诸如此类的题,读过《包法利夫人》的你会做吗?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四月份,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本来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发给的教案汇编告诉我们,会有许多老师上第一课时。然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第一课时教学还是太“胖”了。有许多听课的老师有这样的疑惑:这样上下来,第二课时做什么呢?作业?拓展?写生字?没有听到一节真正让学生在第一课时里读通读顺课文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们学校的一位领导在调查学生对学校即将执行的奖励政策的意见时,曾出现过这样的对话。“如果每个月给予表现好的你30~50元的现金奖励,你会有什么想法?”领导很有信心地问。“是美元吗?如果是人民币的话,激不起什么波澜。”  相似文献   

13.
爱心反馈     
绘丹 《教书育人》2007,(12):71-71
一所中学在高一入学分班测验中,除正常知识考评外,出了两道附加题,特别标注,本大题不计入总分。第一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乐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成年后你们打算怎样安排父母的生活?第二题:如果你的朋友曾经对你很好,可突然有一次做了一件伤害你的事,而且伤得很重,你会怎样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迪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时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在两组学生休息或自由活动时,实验者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答十分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带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我出了如下两组题: 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第一组各题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这类题怎样计算速度快?②观察第二组带分数的分数部分和计算结果,想想这样的题怎样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16.
答案     
期中考,有一题目为:“什么是勇气?”一同学交了白卷,还写上:“这就是勇气!”期末考时,老师出题为:“这就是题目,请做答案。”这个同学在卷上写道:“这就是答案,请给分。”老师恼羞成怒:“你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问你,你答出第一题就可不答第二题……”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的一组学生,每解答一个智力难题就给予一美元的物质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发现,尽管有奖励的那组学生在有奖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在辅导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时,看到《华罗庚数学奥林匹克教材小学二年级》上有这样一道例题:丁老师出了两组数学题给数学兴趣小组的18名同学做,做对第一组题的有10名同学,做对第二组题的有12名同学,两组题都做对的有多少名同学?  相似文献   

19.
提高英语课改实效 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美元的奖励,另一组不给任何物质奖励。后来在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却只有少数人  相似文献   

20.
马际蛾 《江西教育》2005,(12):31-31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种现象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