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重点评价了湖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技术流动状况,进而提出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关于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的不同观点,提出该体系应由“知识创新系统”(或“科学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并分析了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 此应成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科学院则应进行体制改革,应当还原为科学界最高荣誉和国家科技咨询机构,其绝大部分研究实体应当改制并与之脱离。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完善高校创新系统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的高校创新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蟀低的“两低”现象,分析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讨论了高校创新系统对解决“两低”问题的作用以及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与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社会化科技服务创新系统的关系。提出建设高校创新系统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创新组织完善运行机制,建设创新基地,培养科技人才;开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动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审管理机构,提高科研成果的配套化、集成化、工程化和产业化程度,增强科研成果的竞争力;建立科技创业基金;建立创新网络,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国际科技、经济发展与竞争格局演变的历史表明,不断发展的高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新的决定因素。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科技管理的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它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在总结其成员国创新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向其成员国倡导的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项战略举措。它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3部分构成。在这里,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目的,制度创新是纽带和指挥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执行主体各不相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大学和研究院所,包括国家研究机构及企业研究所的一部分;技术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本身以及大学和国家研究机构中的技术开发中心等;制度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政府及各级与科技、教育、经济相关的管理部门。3个系统的执行主体虽各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3个系统是相互昆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地区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区域创新系统主要包括三个主体系统和三个支撑系统。三个主体系统,一是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为主构成的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三是由各种科技推广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创新技术扩散系统,它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三个支撑体系,一是以高质量教育为特征、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育系统;二是由政府机构行使主要职能、促进创新的政策与管理系统;三是包括科教投入、信息情报、技术市场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青海科技》2004,11(1):56-57
2004年是实施全省科技“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根据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点,突出科技难题攻关,发展高新技术;强化农村科技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全省经济建设与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文祥  陈宣文 《科技广场》2012,(12):110-113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中,重点是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探索一条适合我国提高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模式.本文结合科技工作职能,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协同创新为目的,建设创新型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家创新系统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创新源,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应用和传统知识,提从高素质人才,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美国,芬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与特点,并提出完善与发展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7):I0002-I0002
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大会颁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着重对科技体制改革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政策措施。温家宝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科技部部长万钢说:“这次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是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12.
科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强弱,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现实和迫切的选择。地方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积极稻妥地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教发展新体制的新机制;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抓好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建立科技评估体系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具体分析发达国家建立科技评估体系的过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开展科技评估的活动,提出了建立国家科技评估体系的对策,如科学规范评估范围、加强科技评估机构建设、繁荣科技成果的评估方式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对一国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方法论意义,主要研究了科技创新投资的“系统失效”问题。这种“系统失效”实际上就是“制度失效”,因此,最后相应提出了系统的制度安排,旨在对科技创新投资的“系统失效”进行校正和修复。  相似文献   

15.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选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新的质量。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载着国家科技创新的使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载体,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管理是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论述了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构成、不同类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选题模型,分析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重大科技项目选题的经验;提出了根据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性质采取差异化选题机制、探索性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技术研发类项目选题引入“查需”机制、战略性基础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发选题“三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施人才战略,必须强化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强化创新教育,是与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任务密切相关的。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推进到创新领域,竞争的层次已达到国家一级,竞争的关键则是创新的系统整合和集成,竞争的实质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竞争的核心是依靠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因此,必须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以创新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政府要推行一系列政策,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激励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政策、鼓励创新主体间合作、国际合作政策以及人才政策。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各项政策中,尤其是人才政策必然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诸如经济增长方式、政府的职能转变、企业管理、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特别是对“工业社会”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强化创新教育,实施人才战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际上,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新技术、新领军人物异军突起,创新模式在创新链衔接、扁平化运作、知识资本再造和创新服务方面出现大幅度的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国家创新能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体制机制的整体有效性和活力上,我国仍存在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诸多障碍。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要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共性、核心技术;搭建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疏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加快培养新一轮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和创新领军人才。最终让科技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使科技创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起更加强有力的驱动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