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的传递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而<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著作.因此,从文化空缺和文化不对称现象两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俄文翻译中文化的有效传递,是为了向俄语读者更好地展现<三国演义>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帮助其读懂这部作品,从而促进两国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它的影响无疑来自有效的传播,比如戏曲、评书等.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加入,<三国演义>的传播有了本质变化,这不仅是传播速度远非戏剧、评书所能比,更重要的是它将经典的<三国演义>变成了非经典的"三国演义",这是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温斌 《现代语文》2008,(3):27-29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类型化人物的代表,但却体现了<三国演义>的价值倾向,有着丰富的文化人格.他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显示着悲剧美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演义>号称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志演义>之"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物、故事之"奇";2)文章之"奇".<三国志演义>之"奇"的形成,与史传、平话的遗传、传统英雄史观、道德史观、宗教思想的影响,以及罗贯中本人政治理想的制约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7.
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三国演义>描 写到的人物有千余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宽仁待民、诚心待士、思贤若渴、智勇过人和他又同时仁中有伪、缺乏政治远见等为人处世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和借鉴历史,吸收其中一些识人善用的经验,除去糟粕.给人们以教益.  相似文献   

8.
黎红霞 《文教资料》2008,(18):15-17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天命观的分析,以加深对<三国演义>创作主旨的理解,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历史发展、社会兴衰、人生命运等重要问题的认知与阐析.  相似文献   

9.
开学初,我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结合从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的课文<失街亭>,阅读<三国演义>,从中积累一些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如成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看谁积累得多,期中考试后,我们进行比赛.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掀起了学"三国"的热潮.他们课间讨论,课后查找资料,收获是很大的.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三国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贾诩,计谋过人而又善于从权达变,在几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曾发挥改变历史面目甚至左右历史进程的作用,堪称<三国演义>中谋士阶层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其形象的剖析,或许可以揭示出群雄割所据、战乱频仍年代谋士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1.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涉及到与翻译紧密相关的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用这种翻译法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化传输方面对张亦文和Moss Roberts《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翻译文本内的研究而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最为全面,可作为翻译批评标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对衡量词的英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衡量词。罗幕士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中对这些衡量词的翻译形式多样,但有不少错误。文章分析了那些形式和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跨文化的语际转换。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必然会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三国演义》罗慕士全译本所采用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国文化典籍的外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罗慕士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使《三国演义》中道教士形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了西方读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实地了解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中国典籍英译时这种"洋气"的翻译策略能使本土文化在境外广泛地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有关例句及其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进一步丰富模糊限制语应用研究,探索模糊限制语的运用对凸显古典译著中人物性格,实现人物间交际目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礼仪之邦,敬谦语的使用由来已久。《三国演义》使用了大量的敬谦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罗慕士主要采用异化策略,成功地翻译了这些敬谦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汉译英时,使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译文读者的阅读兴趣,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18.
《三国史记》是王氏高丽大臣金富轼在1145年以古汉语写成的关于新罗、高句丽、百济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从古汉语的角度对这些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三国史记》古汉语中的谓语类型主要包括名词用作谓语、形容词用作谓语、数词用作谓语、副词用作谓语、连动句式、兼语句式、谓语省略等等,例句比较丰富,将这些谓语类型与现代英语对应表述,可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语法现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可为古汉语英译及古汉语和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0.
《左传》与《三国志》的连动式比较来看,《三国志》的连动式结构比较复杂,不使用连词占据优势,动词组合更加多样化,语义已经大大丰富。从《三国志》连动式发展可以看出动结式在《三国志》中尚未形成,处于部分连动式向动结式发展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