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印度是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千多年的中印交往史为两国当前发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一:贞观初年,玄奘为探求佛学,到达天竺,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相似文献   

2.
唐僧玄奘,姓陈名袆,洛阳缑氏镇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陈氏全家信佛,他十三岁即随其兄长于洛阳静土寺出家为僧。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进入长安拜访名师,学习佛法,这年他才十六岁。接着他又过秦岭入成都,渡三峡,游荆、楚,遍访各地宝寺名刹,钻研佛学,造诣甚深。到他二十多岁时,已是名满佛门;重回长安之后,被长安的佛教学者誉为“释门千里之佛”。但他很不满足自己所学,想改变  相似文献   

3.
商(后期)——殷(河南安阳)西周——镐京(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秦——咸阳(陕西咸阳东北)西汉——长安(陕西西安)东汉——洛阳(河南洛阳)三国:魏——洛阳(河南洛阳)蜀——成都(四川成都)吴——建业(江苏南京)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晋——建康(江苏南京)隋——大兴  相似文献   

4.
三都东汉时的“三都”是东都雒(1uò)阳(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今太原市),京都长安。  相似文献   

5.
小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  相似文献   

6.
隋末玄奘居住的东都净土寺,在当时洛阳东城墙建阳门内,后来迁址于东城墙上东门内,武则天时改称大云寺,唐玄宗时改称开元寺,唐武宗会昌毁佛时废弃。玄奘所师从的景法师、严法师,不是普遍认为的净土寺僧人,而是东都内慧日道场的僧人。东都净土寺中珍藏着西域雕像,寺主参与翻译印度药方,一批杰出僧人举办高级别、大规模的佛学讲会,受到唐代朝野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大唐西域记》里有关印度婆罗门教记载的注意,揭示了一个中土高僧眼中的当时在天竺诸国印度教盛于佛教的形势,并且显示出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差别也是其与印度民间风俗结合上的差别。这说明玄奘到达印度时,佛学在印度已经过了高峰期。《大唐西域记》里如实记载这些情况,是符合唐太宗经营西域宏愿之参考需要,所以不能站在纯粹的佛教立场上臧否详略。此不仅预示这二教日后在印度的彼此势力消长,还使中土的该书读者,尤其是僧人容易产生一种危机感。自唐宋以降,佛教中国化的速度遽然加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僧徒们惧怕佛教重蹈在诸天竺被异教所消亡的这种末世感,亦当是推动力之一。不过玄奘也看到当时婆罗门教在理论上还没有升华,无疑增强了玄奘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兴教信心,以及在中土发展佛学理论的意念。  相似文献   

8.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综述在黄夏年<四十年来我国玄奘研究的综述>、<百年玄奘研究综述>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国内外玄奘研究的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全文分为对玄奘本人生平的研究、对玄奘在翻译上的贡献的研究、关于玄奘与因明学的研究、对玄奘哲学思想,及唯识学的研究、对玄奘与佛教的研究、关于<大唐西域记>的研究、<西游记>与玄奘的研究7个方面,下篇主要对后4个方面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9.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综述在黄夏年<四十年来我国玄奘研究的综述>、<百年玄奘研究综述>基础上,对1994年以来国内外玄奘研究的新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全文分为对玄奘本人生平的研究、对玄奘在翻译上的贡献的研究、关于玄奘与因明学的研究、时玄奘哲学思想及唯识学的研究、对玄奘与佛教的研究、关于<大唐西域记>的研究、<西游记>与玄奘的研究7个方面,上篇主要对前3个方面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佛学造诣不输玄奘,大字不识却写了一部佛经中国古代,自汉末至满清,董事层(皇室)和员工层(老百姓)一般都是笃信佛教的。而在管理层(即儒生,官僚阶层),却只对儒家的四书五经感兴趣,因为考试只考这个呀。不过,唐朝的慧能和尚,却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去关注佛法,研讨佛学。有意思的是,这个成功引起了古代知识分子注意的大和尚,却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呢。  相似文献   

11.
王梦  武玥 《学周刊C版》2019,(22):191-191
古代印度重要的佛学论著《阿毗达磨俱舍论》被誉为佛教中的八经五论中的五部大论之一。此论一千多年前被梵文汉译翻译大家玄奘译介到中国后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宝贵遗产之一。因此,宣传弘扬这部佛学宝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学界必须承担的神圣责任。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佛教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明帝时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至北魏臻于极盛。河南地区佛教的传播和兴盛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简略考述佛教在河南地区传  相似文献   

13.
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土的初期阶段,当时的佛教活动中心北方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南方则在建康,而邻近洛阳的颍川郡(主要集中在郡治许昌)也有数位高僧的驻锡和游锡.高僧的佛教活动对颍川郡乃至中原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晋时期,许昌几易胡汉政权之手,政局不稳严重阻碍了高僧硕德在该地区传法弘教,故对此时的佛教活跃程度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4.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法师口授,沙门辩机笔录,于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七月间完成。这部书详细地、生动地记载了玄奘在中亚、印度各国游历时所见到和听到的一些情况,它是一部研究中世纪中亚细亚、巴基斯坦、尼泊尔、锡兰和印度溶地区的历史、地理、生产状况以及宗教习俗的重要著作。玄奘(约600—664)本姓陈名(?),河南缑氏(偃师县南)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大师,也是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为了研习佛典,曾不避艰险去印度留学,达十七年之久。玄奘在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离开唐朝首都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记载,龟兹自公元三四世纪以来,佛教已相当发达,成为西城一大佛教圣地关于龟兹佛教宗学问题,文献上虽只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明确指出是…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其余仅谓龟兹奉行小乘教、未言及为何部,而给后人带来认识上的疑惑。出现这一情况,笔者认为这不是龟兹佛教自身的问题。而是文献著作家的佛学造诣所致凡对佛教有所接触的人都会感到,在佛教内部,尤其是在小乘教中,宗派林立,陈义纷繁,若无相当的佛学修养,要对各宗派的宗旨详加区分,是极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习7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时,对玄奘西游产生了疑问:从唐朝对外主要交通图可以看出.从长安到天竺有南路和北路两条路可走。南路从长安往中国西南地区到天竺:北路经丝绸之路到天竺。从地图上来看.南路比北路近了一半左右.那为什么玄奘要西游而不南游呢?  相似文献   

17.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第77页,出现了一幅河南洛阳白马寺的插图(如下图),图下释文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现存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笔者认为,依据现在的史料,释文中“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已不合时宜,换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或“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皇帝位,其后坐镇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十月,守城将军大司马朱侑举城投降,刘秀“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宣布定都洛阳,因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为“雒”。从光武帝定都洛阳至献帝迁都长安,洛阳为都共历十二帝196年。  相似文献   

19.
《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佛教志怪、道教志怪之分。  相似文献   

20.
佛学在中国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人我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旺帝永平十年(公元97年)出现了最早的汉译本佛经《四十二章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全力提倡,门阀士族及其知识分子信仰佛教,大批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印度兴起的后期佛教大乘宗的“般若”学,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无,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假的。这种理论很适合当时社会占统治思想的玄学的口味,于是佛学很快玄学化,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学,使佛学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