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创作了不少抒情言志诗,这些诗可分为早期与晚期。在现实主义的深化,在理想情致、主观意绪的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呈现了不同的风貌,有着发展变化的脉络。但两者也有着不可否认的统一性:激越奔放的诗情,洞烛幽微的理性审察,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的寓意以及反语艺术等,又形成共同的特色。鲁迅的抒情言志诗是他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抒情诗的发达。这些即兴式的抒情短章的创作,多在饮酒的环境中进行,它们记录了作者平日积累于心底,经酒精刺激徒然爆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感受。本文从文学史中有关的生动的作品和史料中,具体描写了这一段千古诗酒风流,寻绎不同时代不同个人诗酒因缘的不同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中国酒文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80年代的诗坛上,新潮诗歌在探索中经历了由"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的审美变异与创作危机,其主因在于两者的抒情主体的"身份"变动与生存危机.本文试图对一些作品作粗略的概括与梳理,使人们对80年代新潮诗歌整体流向有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6.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作在抒情方面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  相似文献   

7.
《凤凰台》是诗人杜甫用生命写成的伟大诗篇。这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力作 ,通篇表现着杜甫一贯的仁者形象和伤时忧国期盼中兴的情结 ,具有纪行与抒情相结合的特殊意义。其诗从逻辑结构、意象运用及诗中的情感表现、自我形象几方面揭示出“凤凰台”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追溯歌词发展历史,以为自唐至北宋“涵养百馀年”,均呈“乐府声诗并著”局面。她批评“宋子京兄弟”,“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考宋祁创作,有声诗,亦有“乐府”。宋祁是仁宗朝雅乐建设的骨干,他“乐府声诗并著”的创作,正是宋初礼乐文化建设中“士大夫之词”创作的典型表现,也反映出“旧声”、“新声”竞相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诗状态是诗人写诗的前提条件,只有进入诗状态的创作上具有生命的真实,这是诗之所以为诗最基本的要素。除此之外,诗还须有诗的魅力-诗的审美音乐味与审美品格。但这并不是诗的全部,诗还必须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这样的诗才算臻子完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白话诗有过偏于言志的现实派、偏于哲理探索的小诗派、偏于主观抒情的浪漫派等,各有贡献和偏颇。诗之本真还应当是以抒情为主。应该是一种"内敛式"的,并能引人思索的抒情而绝非一望无余式的渲泄。  相似文献   

11.
歌词在和乐前后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在和乐之前属于文学范畴,在和乐之后属于音乐范畴。同时,在审美介质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文字介质转变成了声音介质。这一转变,使歌词在歌曲中从审美方式上来看,居于从属地位,而从内涵意蕴方面来看,又处于主导地位。歌词在歌曲中这一功能的矛盾性,要求歌词在语言上,一方面要重视声音元素,提高声音元素的表现功能,一方面在语义上要深入浅出,努力做到不隔无间。  相似文献   

12.
由王维的诗与杨丽萍舞蹈的比较论诗、舞意境在审美上的不同和互通。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之际,道教日益兴盛发展,对唐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唐人将道教某些理念演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道教修炼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因此唐诗中常常深蕴着浓浓的道教意味。诗人们普遍受道教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往往趋同,从而形成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并表现在惆怅美、静穆美、傲岸美、感伤美等层面。  相似文献   

14.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象征诗渊源于法国象征诗潮 ,朦胧诗也是在汲取西方诗歌营养的基础上回归了诗体本位。两诗派都主张艺术表现自我 ,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追求诗意的朦胧曲折。但相似的艺术主张不能掩盖两派在创作上的差异。渊源与审美意蕴的比较 ,将进一步明晰两诗派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 ,更深入地研究诗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茶清雅恬淡、苦中有甜、先苦后甜的特性,与文人向往的宁静、质朴、清爽、超脱的意境相吻合,象征着人生的历程,也与文人苦修而后成正果的过程相契合。品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和审美活动,因此,茶常常被用以抒发情怀。茶诗中包涵着诸多审美因素,首先涵盖了自然美,表现在茶诗中品茗环境的清静幽雅以及诗人对茶叶外形的赞美。其次是社会美,主要表现为茶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之美、自由闲适之美和珍视友情之美。再次茶诗本身体现了一定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中西诗歌,由于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审美角度上的不同,侧重点不一样,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充分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关系的处理特点鲜明。在抒情和写景的内容上,就"情"来看最大的特点是"伤己",就"景"来看最显著的特点是"布景";在情景关系上,情景结构特征为"情+情景交融+情",情景模式有机结合了旅途漂泊与向往归隐,写景和抒情诗句比例较为适中,多采用移情、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而较少采用比兴手法。刘长卿留别诗中情景交融,具有划分诗歌时代的意义,并确立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棱汁”:方东树诗法论的重要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棱汁"是方东树用来概括诗法之妙的一个很独特的范畴.所谓"棱汁",概括了由叙、写、议三法交织错综与次序变化而呈示出来的文法特点与审美效果.方东树以"棱汁"为诗法的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理"在古代诗论中多带有否定性色彩,经过船山改造,加以新义,将"物"与"理"合为一个范畴,用在诗学领域,使得船山诗学发出独特光芒。"物理"的美学内涵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真实把握,其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对"物理"范畴的研究,可以隐约看出其诗学与理学之间的关联,以"物理"来评诗,亦可以看出王夫之美学不同于宋明理学美学的特色。而诗中"物理"的获取又与"现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量"是对当下审美直觉的把握,而"物理"也需要以这种审美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