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变形是学创作中的普遍规律,是创作构思中主体因素渗入的一种体现,通过变形可以使艺术形象形神兼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变形有广义,狭义之分,变形的方式主要是夸张虚构,科学地理解。正确地运用变形规律对欣赏学作品,更好地进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探析刘明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力图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展示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根本特性,是指主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其根本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在其深层意蕴上是一种发展哲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把握其内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义,从哲学层面上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把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用唯物辩证法总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涉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赖梅兰 《江西教育》2001,(10):15-15
一个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其工作思路必须围绕“三先”转,即管班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管班先管人。班级工作实质就是对一个班上的人进行管理工作。管理的核心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是生产物质产品,而是培养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人,教育教学活动是人和人的关系。所以班主任的主要精力应是对人进行管理,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其主体活动能力。对此,班主任应抓好自我管理,使自己成为学生表率,协调科任教师关系,搞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管理,培养班干,重视尖子生培养,激励中…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文化与主体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人与教育的思考,其对主体性的强调程度与理论解释的深入程度只是说明了对教学理论工具性的强调程度,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主体教育的反思。网络文化的高时效性、零距离传播的特征,对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主体教育发展的危机表现,并对主体教育的应然选择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和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处在生产方式中的人不仅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还是具有真正主体意义的范畴。在生产关系中研究人是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反过来,唯物史现中的物,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便属人世界更符合人的需要。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程的实质,是通过人脑生产主体语言反映世界的过程以建构学生个体的生产主体语言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生产主体语言的知识体系,即以主体语言实践的元认知为基本构架的陈述性知识与默会性知识的有机体系。所以,根据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语文教程其实就是主体语言实践的第一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其生产力,是师生既有的主体语言生产知能;其生产关系,是教程内外人与人之间构成的话语权力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9.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变异修辞是一种意象化的言语。变异修辞言语所描绘的“象”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它是表现主体情感的符号。意象在变异修辞中,具有“动力型”的特点,其生成是以生活为源,从表象的获取到意与象浑、心与象共应的运动,其产生,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双向审美变形的结果。变异修辞的创造,是审美创造中为构建既顺应于客体的必然,又适合于审美接受主体需要的审美意象,对因审美主体因素提出的审美变形的要求。由此,作者指出,从对客体的描写来看,变异修辞具有对客体反映的变形性,从词的运用来看,它具有对词的动态的使用性。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世人心灵而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因某种时间因素的驱使而激情澎湃以致出现心灵的变异.从时间契合的视角探析他的中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其对心灵变异的准确把握与细腻敏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洪深根据王尔德名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译而成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与艺术成功,但是在当时以新文化救中国的时代洪流中,站在时代前沿的洪深,对王尔德该剧中的唯美主义元素的接受出现了部分的"不应",其结果之一就是无意中将原剧中的唯美主义者奥古斯都勋爵改编为一个中国式的"王八"形象。  相似文献   

13.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的窗口管理、虚拟技术、变形、递归等概念都是一些实际的叙事策略。传统叙事学只有向计算机学习才能展示出无与伦比的隐喻创造力以及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走上仕途,青年时就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苏轼则因老百姓的利益而对改革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既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又因才华横溢,得罪了朝廷的一些言官,因此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他被贬的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乌台诗案",但深层原因则是皇权的不可侵犯、得罪言官遭到报复、才华显露遭人忌恨等等。  相似文献   

16.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文章分析了李白《行路难》诗歌创作的根本原因:潜心好学,才思过人,向往名流,理想远大,怀揣着更高更远的政治抱负,而无以施报;具有傲岸豪放的独特性格,形成了不受约束、放任不羁的行为,自然而然成为了政治对手攻讦的对象;理想化的政治主张,又不能较好地权衡利弊得失,违背了官场上的潜规则,导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相似文献   

17.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优美与怪诞两大系列。为纠偏过分的变形,有人以现象学为根据提出不变形或少变形,乃至反变形观点。但不管变形的多与少,其成功与否,最终还得接受张力与诗意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爱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象征主义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通过意象、隐喻、烘托、渲染等象征手法和倒叙的叙事技巧,从主人公那充满美好希望的春天般的中学毕业演讲写起,到他色彩斑斓的大学时代的提前结束,再到他踏上社会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到他蛰居地洞进行“冬眠”,作者写出了主人公人生奋斗的四季变化,描述了一则现代人在经受外部世界的压迫后转向内心深处去探寻、发现自我的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前苏联著名的物理学家卡皮查在其所涉猎的诸多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奇特的人生经历。旨在弘扬他勤奋好学、拼搏进取、老骥伏枥的精神风范,和他敬重导师、正直无畏、热爱祖国、反对核战争和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等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20.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