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漳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有关部门需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动漳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一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传统农业、非农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随之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对阿勒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阿勒泰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阿勒泰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阿勒泰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这就给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力量的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认清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工作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巩固提高扫盲成果的基础上,又积极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省每年有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富余劳动力,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省非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力资源,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将决定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有效增加。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将达到400万人,使农村90%富余劳力不再单靠种地谋生。目前全省共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2004年以来,我省开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网,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并成功地组织了北京、天津等大型农村劳务对接活动,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甚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试图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策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农村不断增长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进行转移。我们只有在分析清楚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现状后,才能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务工能力,有组织地进行输出以减小盲目转移。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使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使农民增收得到保障,是事关大局的战略问题。而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探讨农村富余劳动力生存现状及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二语心理词汇中英语动词的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词联想测试探讨二语心理词汇中不同词频的英语动词的组织,可以看出低水平二语学习者和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对于不同词频的动词反应有着明显差异,两组学习者对高频动词的反应均以组合型为主,但是对于低频动词来说,前者的反应以语音为主,而后者的反应仍以组合型为主。因此,不能笼统的认为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是以某一种方式为主,词性、词频以及语言水平等因素都在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中起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二语心理词汇的性质既有语音的又有句法的。  相似文献   

12.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3.
农民教育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并能有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加大农民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增强政府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成功转移不仅对四川农民就业和增收、四川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建议从加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加速四川城镇化建设、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减少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促进四川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农村的资金流向都市,造成农村资金枯竭,经济衰落,从而导致中国农村传统金融方式的破产,这就为新的金融机构——银行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此时的中国银行业独具繁荣,资金过剩,为了给过剩的资金寻找出路,银行界在“资金归农”的呼声中,纷纷向农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放款。  相似文献   

17.
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昆明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现路径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优城乡产业经济;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强化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先行先试,率先实现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久艰巨的任务。在现阶段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城市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非就地转移的小城镇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转移结合起来,有着城市不可达到的优点。建设小城镇不能只讲求量多面广,要将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着眼于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采取非均衡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有重点、有规划地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必然结果,其突出表现是学习成绩下降、安全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人格心理不健全。根源在于家庭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政府管理缺位。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担负主要职责,还要发挥好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治本之策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对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大致可分为农民的初步解放、农民的转型、农民的分化三个阶段。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劳动力解放的深化,农村的科学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