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作为"新三农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失去土地对农民家庭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衡水市桃城区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失地农民的抽样调查,对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现阶段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必经阶段。此过程中,失地农民经受着生活转型、工作方式转型、产业转型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样,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因为家长群体的特殊性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家长家访策略的转变为切入点,针对失地农民家长的特殊性,提出"多维式家访""积谷防饥式家访""任务分解型家访...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市民化.目前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速度与城镇化速度不协调、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体地位丧失、省内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差距过大、城郊失地农民不愿市民化等问题.研究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对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围绕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失地农民也从采取比较温和的抗争方式——"弱者的武器"转变为相当激烈的"以弱者身份为武器",这种转变是内在与外在多重因素促成的结果。当大多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来抗争时,不管对其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法避免失地农民"以弱者身份为武器"抗争悲剧的一再发生,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现阶段,土地被征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农民社会转型能力相对偏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能不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事关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福建晋江市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推进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化解企业"招工难"与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四川省西充县进行了大胆探索。近两年来,在西充县劳动就业部门的统筹、指导下,西充县就业训练中心、领航职业学校、淞惠职业培训学校等六家就业培训基地与企业联手,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化解我国"三农"难题的主要途径,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失地农民"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对金华市部分县市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的"恋土"情结严重、补偿数额缺乏统一标准、补偿数额相对偏低、发放形式多样等问题,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冯俊丽  樊迎光 《考试周刊》2013,(15):192-19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我国的失地农民数量连年递增。为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进行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势在必行。总体来看,针对失地农民的现有技能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效果不尽如人意。网络化的教育培训针对失地农民的群体特征,形式灵活、直观生动,可有效增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出现了严峻的失地农民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完善与失地农民相关政策体系,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失地农民政策诉求的角度,探讨了泉州市政府应结合市情,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通过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诉求回应机制,积极、主动、有效回应失地农民的政策诉求,进行由失地农民诉求推动的以土地征收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失地农民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负担沉重、公共财政对失地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扶持缺少制度设计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专项资金的设立既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推动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随之增加,然而在对我国失地农民进行利益补偿的机制中却长期以货币补偿为主,忽视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造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缺乏保障等不良后果。为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就业和市民化进程,通过实证调查的方法,结合对天津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调查,提出应在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出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政府履行相应的教育培训职责,改变教育内容、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调研走访了毕节地区5个(区)县220个失地农民,采用专家排序法分析贫困地区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家庭的福利影响。结果发现,失地农民总体福利降低0.29664个单位,分福利提高的有社会交往、生活便利性和住房条件,分福利下降的有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交往分福利提高26单位,生活便利性分福利提高16单位,住房条件分福利提高5单位,经济状况分福利降低12单位,环境状况分福利降低7单位,社会保障分福利降低11单位。文章指出政府应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一整套配套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尽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在描述被征地农民生存现状基础上,对其在市民化进程中的诸多障碍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配套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改善其子女教育条件、提供有效职业培训、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加强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原有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以及集中居住、经济因素的影响,引起了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生活方式五个方面的变化。政府应通过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以及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对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调适,化解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凸显的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性瓶颈。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逐步演变成一个社会性的严重问题,应该得到金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现行的各项制度,在给予失地农民补偿和安置方面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的突出问题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丰富征地补偿方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考察失地农民与媒介的关系,则必须引入媒介素养的概念,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失地农民获取更多的非金融性资产;媒介可以缓解和调节失地农民在身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媒介素养水平与失地农民就业机会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媒介组织必须形成合力,提升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能力,培养失地农民理解与评价媒介的能力,提升失地农民参与媒介的水平,以解决其可持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制度安排和社会实践角度对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征收补偿进行系统分析,土地征用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属问题、分配问题,症结在于补偿标准偏低、配套补偿措施不力。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办法,努力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规范政府的征用行为,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张璇 《重庆师专学报》2009,(6):124-127,161
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千方百计地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是探求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文章从农民收入的保障性视角出发.对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保障性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以输血型保障为支点,充分发挥造血型保障“杠杆效应”,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反哺效应”的长效运行框架。此外,文章还对我国农民收入保障性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我国农民收入的输血型支点保障不够稳定,造血型保障“杠杆效应”不足,难以充分实现农民收入的“反哺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制度供给的滞后或超前、制度消费的情况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的"问题化"。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应从源头做起,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同时提高、拓宽征收补偿的标准及范围,探索以保障换土地的新型失地农民补偿方式,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实现农民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