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如不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代大学生如果想对于自身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全面地认知压力;学会直面压力源,学习应对策略;有效地放松策略,使自身能够维持在生理平衡的状态;改变认知,消除压力源。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结构性失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其存在的客观性。能否将就业压力合理调节和转化,做到有效管理,对于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文章结合当前结构性失业背景,就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应对就业压力过程中存在对自身就业压力认知不清、应对效力低、心理调节能力不足、应对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应从大学生认知能力、就业技能、心商水平、资源利用观几方面做出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应对能力,缓解结构性失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3.
吕兆华 《广西教育》2023,(33):106-110
本文以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特点,探索设计了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具体方案,让大学生在体验、自我探索、交流互动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领悟和掌握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学会积极地进行认知重构,进而探索和选择积极、合理的应对策略以缓解压力、管理压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对大学生个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策略包括问题关注策略、评价关注策略和情绪关注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教师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四种主要的教师成功应对压力和耗竭的策略:压力意识、生理训练、环境顺应和心理控制。而国内应对策略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借鉴国外应对策略的模式当中,还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应对策略,国内有关教师应对压力的策略主要有个人认知、管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压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个普遍存的问题,年级差异显著;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为积极转移和认知调整,使用最少的策略是攻击抵触;应对策略的总体使用频率越高,相应的人际交往压力等级也越高。  相似文献   

7.
同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事件。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事件主要有学习压力事件、就业压力事件、人际交往压力事件、生活适应压力事件、经济压力事件和婚恋压力事件六类。女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可以分为情绪应对、主动认知、主动行为和回避应对四种。教育女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时应该考虑四个方面:深入了解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策略、重点培养女大学生的"韧性"以及引导女大学生发挥情绪应对策略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8.
对天津市某地区18名中小学校长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学校内部管理和社会高要求;多方面的压力已对校长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生活及工作热情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校长能够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但仍有必要对校长开展压力管理训练和压力应对策略培训。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从认知交互作用理论视角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引导策略展开分析。研究认为,多重趋避的认知决策对体育院校毕业生来说更为合理,“适者生存”更有利于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人格特质导致体育院校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的引导策略:大学生应做好就业规划与情绪调整,体育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干预学生不良情绪,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创新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竞争较激烈,对大学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择业压力问题,分析了造成压力的几个原因,以及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即情绪调节、压力源评估、认知应对策略及呼吸与放松的训练。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大学毕业生对待择业压力有一个清醒而准确的认知,用积极的心态应对,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非典压力和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23名大学生中进行非典压力和应对策略的调查,结果表明:非典流行期大学生对非典的恐慌程度、所感受到的非典压力的强度以及非典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均是中等水平的;非典流行期大学生主要使用了6种应对非典压力的策略,即计划解决策略、自我调控策略、积极评价策略、忍耐策略、回避策略和幻想策略;大学生更多地使用自我调控策略、积极评价策略等较为主动的应对策略应对非典压力。  相似文献   

12.
对武汉4所高校724名本科生经历的压力事件、情绪反应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历压力事件的频率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多数是持久性压力事件;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下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但也有动力性的积极情绪;大学生在压力情境下主要以情绪应对方式为主。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耗性事件,重视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中的作用,发挥情绪应对策略的积极功能,并引导大学生尽量避免使用非健康的压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龚雨玲 《教师》2010,(2):10-11
本研究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2008级612名大学新生为测试对象,采用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新生压力应对策略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哨极应对策略使用相对较少;高职院校新生在应对策略运用中无显著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主要以直接应对、计划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为主,相对较少采用间接应对、逃避等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策略;高职院校新生压力应对策略在班级、不同专业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考查职业生涯指导结合团体心理训练的综合干预法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焦虑水平干预的心理效应。采用心理测量法,在干预前、8周综合干预后,测量被试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焦虑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34名大学生的积极行为应对和积极认知应对水平显著提升(P0.01),消极认知应对和消极行为应对水平显著下降(P0.01),焦虑水平显著下降(P0.01)。对大学生施加职业生涯指导结合团体心理训练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湖南体育职业学院2008级612名大学新生为测试对象,采用大学生压力应对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新生压力应对策略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消极应对策略使用相对较少;高职院校新生在应对策略运用中无显著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主要以直接应对、计划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为主,相对较少采用间接应对、逃避等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策略;高职院校新生压力应对策略在班级、不同专业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在国内14所高校抽取1 253名本科生,施测乐观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简易应对策略问卷、压力感问卷和压力反应问卷,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数据加以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乐观不存在性别差异,大二学生的乐观水平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2.乐观可直接负向预测压力反应,同时,乐观还可通过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间接负向预测压力反应。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结论:社会支持、应对策略是乐观影响压力反应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7.
此研究为针对上海在读大学生群体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经验性研究。通过对六所高校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校层次的不同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并讨论了国内外类似研究结果的异同,进而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已倍受社会关注,从对上海6所大学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对此,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此研究为针对上海在读大学生群体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经验性研究.通过对六所高校抽样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校层次的不同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并讨论了国内外类似研究结果的异同,进而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压力暴露培训新模式产生的背景 压力暴露培训的思想源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压力免疫训练”。压力免疫训练是一种压力管理的认知及行为方法,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通过向人们解释压力现象的有关知识,纠正他们对压力现象的错误认识,并传授具体的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增强人们抵抗压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